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型,繁殖羽與非繁殖季羽色稍異。繁殖羽頭上、後頸紅褐色帶黑褐色縱紋,眉線白色,過眼線黑色。背、肩羽暗褐色帶栗色斑紋,下背、腰白色帶少許褐色斑點,尾上覆羽白色羽端黑色。翼上覆羽黑褐色帶白色邊,初級飛羽黑褐色,次級飛羽白色羽緣黑褐,三級飛羽濃紅褐色,尾羽黑色外側基部白色。臉部、喉、頸、胸及腹部紅褐色,胸側和脇部雜黑褐橫斑。非繁殖季頭、頸、胸灰棕色帶淡褐色斑,白色眉斑明顯,背、肩褐色。雌鳥的棕色較淡。眼褐色,喙橙黃色先端黑色、長而直,跗蹠及趾黑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imosa limosa melanuroides Gould, 1846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球廣布於歐、亞、非及澳洲,東亞族群繁殖於中國東北及西伯利亞,冬季遷移至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及澳洲。台灣零星出現於海岸濕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imosa limosa melanuroides Gould, 1846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3個亞種,L. l. islandica 分布於大西洋島嶼及西歐,指名亞種繁殖於歐洲及西亞,在地中海沿岸、非洲及印度度冬,台灣屬於 L. l. melanuroides 亞種。本亞種繁殖於西伯利亞東部至戡察加半島,冬季則遷移至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及澳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imosa limosa melanuroides Gould, 1846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過境期可觀察到較大的數量。夜間成群棲於淺水區,於河口、潮間帶、沙灘、鹽沼、湖岸及水田成群活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imosa limosa melanuroides Gould, 1846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黑尾鷸在台灣是稀有的冬候鳥及不普遍的過境鳥,僅少數個體在沼澤濕地度冬。台灣以春過境期出現的數量稍多,發現足旗的回收紀錄均為春過境期由西北澳所繫放的個體,秋過境期則完全沒有發現(台灣水鳥研究群2006)。以台灣春過境期出現的族群數量,相對於整個亞太遷徙線的族群來說,所佔的比例是相當低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imosa limosa melanuroides Gould, 1846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長喙撿食或是向前方探入泥水中覓食。攝取昆蟲、螺、蝦蟹、魚及蛙卵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imosa limosa melanuroides Gould, 1846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飛行時發出單聲或重複的「嘰」,成群覓食的鳥發出「客」或「喳」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imosa limosa melanuroides Gould, 1846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imosa limosa melanuroides Gould, 1846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根據 Wetland International (2002)估計,黑尾鷸在亞洲地區的總數在26萬隻左右,而近年亞洲水鳥普查的最高數量為2001年的24,502隻(Li & Mundkur 2004),台灣的族群佔有亞洲族群比例不顯著。2001年對台灣海岸主要濕地水鳥調查發現,黑尾鷸數量最高的時間為4月份的42隻,而3月及7月則完全沒有紀錄 (劉小如、李欽國2002)。而1997至2002年間冬季濕地的水鳥普查,本種在台灣的數量在20至96隻之間 ( Li &Mundkur 2004 )。依據上述推測本種在台灣的總數大約少於100隻。
黑尾鷸在台灣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本身及其棲息並未受到重大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imosa limosa melanuroides Gould, 1846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列名於遷移性物種公約CMS名錄II。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imosa limosa melanuroides Gould, 1846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Limnodromus 源於拉丁文 limosus 「泥灘」之意,形容本屬在非繁殖季生活在河口泥灘、鹽沼,表示為「生活在泥灘的鷸」。種名同屬名,表示為代表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imosa limosa melanuroides Gould, 1846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