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臺灣生命大百科
Taiwan Encyclopedia of Life
關於本站
最新消息
物種分類系統
物種圖庫
生物圖書館
影片專區
物種頁面
大百科大聲公
看更多
Alcedo atthis bengalensis
(Gmelin, JF, 1788)
中文名
翠鳥
中文別名
翡翠,魚狗
分類位階
Subspecies
(亞種)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佛法僧目
>
翠鳥科
>
翠鳥屬
>
Alcedo atthis bengalensis
作者:白欽源
來源: 漫步在森林的氣味裡
圖片詳情
Alcedo atthis bengalensis
作者:白欽源
來源: 漫步在森林的氣味裡
圖片詳情
Alcedo atthis bengalensis
作者:白欽源
來源: 漫步在森林的氣味裡
圖片詳情
Alcedo atthis bengalensis
作者:張俊德
來源: 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圖片詳情
物種解說
上次更新
2013-05-10 13:25:16
描述
雌雄鳥體色相似,喙大而尖,體型粗短,尾短。頭上為暗綠色,有鮮綠色橫紋及藍斑點,耳羽白色,腮、喉白色,背面寶石藍色。腹面橙黃色。雄鳥喙黑色,雌鳥下喙基紅色,腳紅色,眼黑色。雄鳥前額、頭頂、後頸為藍綠色及鮮藍色相間的橫紋,眼先煙灰色,上端有很窄的紅棕色前緣線;頰及耳羽淡紅棕色,延伸到後方為白色斑塊。翼綠色,肩羽及翼上覆羽綠色有亮藍色羽尖。背及腰為閃亮的寶石藍色,尾上覆羽則為較深的亮藍色,尾上深藍色。頦喉及頸部白色染有皮黃色,胸橙紅棕色,往翼下及尾下的部分漸淡。眼深褐色,喙黑色,嘴角紅色,脛及跗蹠紅色。雌鳥類似雄鳥,但是下喙為橙紅色、尖端黑色。幼鳥似成鳥,但背面色澤較暗、較綠,腹面色澤較淡,胸部羽毛有窄的煙灰色邊緣,喙部有白色尖端,脛與跗蹠最初為黑色。
作者
劉小如, 方偉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保育
翠鳥在全球並未遭受威脅,廣泛地分布在許多地方,而且通常相當普遍,但是對於河流污染及河流整治工程所造成的環境改變相當敏感。
作者
劉小如, 方偉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保育狀態
翠鳥在台灣屬一般類,未被列入保育類鳥種名錄中。
作者
劉小如, 方偉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威脅
近年來台灣的河川整治工程往往將自然土堤變成混凝土堤防或水泥護岸,嚴重影響到翠鳥的築巢與繁殖。
作者
劉小如, 方偉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行為
需要清澈及流和緩的水域。常貼近水面做直線飛行,飛行快速,雙翼不斷快速拍動。求偶期間雄鳥會叼著魚向雌鳥示好,當雌鳥取食後即進行交配。很喜歡沐浴,特別在築巢期,常從棲處往返衝入水中,然後用力的整理羽毛 (Fry & Fry1992)。領域性強,會驅離接近地盤的其它翠鳥。在飛行時會發出領域鳴叫,也會在領域中央進行領域宣示,宣示領域時靜靜的坐得正直,翼下垂,頸前伸,喙半張,接著就會驅趕侵入者;有時也會坐著,將上半身前傾,身體左右擺動(Fry & Fry 1992)。夜間單獨棲息於水邊植物上或是巢洞中。在飛行時常發出「唧-」一聲,有時也會發出急促而連續的「唧唧唧」鳴叫,不會鳴唱。
作者
劉小如, 方偉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外觀相似性
本種與 A. semitorquata 組成超種,與A.hercules 親緣很近,兩者的分布範圍在印度東北及東南亞有所重疊。在中亞、阿富汗及喀什米爾的族群,因為嘴峰短、腹面色彩較淡,有時被分為 A. pallassii,但其變化仍在指名亞種的個體變異之內。本種分為7個亞種,台灣出現的為 A. a. bengalensis (Gmelin, 1788),除了台灣之外,本亞種也分布於印度北部、中南半島、中國、庫頁島、日本、菲律賓群島、蘇拉威西、摩鹿加群島等。
作者
劉小如, 方偉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備註
Alcedo 拉丁文魚狗之意,源於希臘文 alkuon。atthis 源於 Atthis 一位古希臘萊斯博島上美麗女人的名字,深受女詩人莎孚喜愛。合併學名即為「倩女般美麗的魚狗」。
作者
劉小如, 方偉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分布
全球分布於歐洲、北非、中東、中亞、南亞、東亞、東南亞、南洋群島及新幾內亞。台灣普遍分布在海拔1,200公尺以下的水邊。離島中的澎湖群島、台東蘭嶼與綠島、宜蘭龜山島、基隆彭佳嶼以及金門、馬祖列島都有出現的紀錄。
作者
劉小如, 方偉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棲地
普遍生活於海拔1,200公尺以下的溪澗、河川、池塘、灌溉渠道的岸邊,也會出現在海邊、河口及紅樹林間。
作者
劉小如, 方偉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遷徙
翠鳥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未見季節遷移的行為。
作者
劉小如, 方偉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攝食策略
覓食時喜立於岸邊的岩石、樹枝或水中竹枝上,注視水中游動的小魚,找尋機會垂直撲入水中獵物,在水下雙翼張開,眼張開以瞬膜保護眼睛,然後喙先離水飛返原來棲息的位置,以喙銜住接近尾部的位置,將魚左右拍打至暈厥,然後將魚頭轉向內後吞食,有時也會在空中定點振翅,從空中看準獵物出擊。靜坐一段時間後,偶爾會轉個身,尾羽蹺一下,如發現獵物時,頭及身體抖動一下以判斷距離。獵食的對象通常在水深25cm以內 (Fry & Fry 1992)。以淺水中的小魚為主食,兼食蝦及水生昆蟲及幼蟲,無法消化的魚骨及昆蟲甲殼則以食繭的方式吐出,通常一天數次。
作者
劉小如, 方偉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繁衍
繁殖期為3至7月,雌雄鳥合力在河岸或池塘土岸上以喙啄洞為巢, 洞口直徑約4.5cm,洞深40至100cm不等,每窩產卵5至7枚,卵純白色,大小約為 24 x 20 mm (顏重威1984),雌雄鳥分擔孵卵的工作,約19至20天雛鳥破殼而出,幼鳥留在巢穴中接受餵食24至25天後長成離巢,幼鳥約在離巢4天後第一次衝入水中捕食,為其生命存亡關頭的最大試煉,常因全身浸水溺斃以悲劇收場 (Fry & Fry1992)。
作者
劉小如, 方偉宏
資料提供
臺灣鳥類誌
參考文獻
台灣鳥類誌(中) The Avifauna of Taiwan Vo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