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winia striata taiwana (Yamashina, 1932)

Lewinia striata taiwana (Yamashina, 1932) 灰胸秧雞(臺灣特有亞種)
Lewinia striata taiwana (Yamashina, 1932) 灰胸秧雞(臺灣特有亞種)
Lewinia striata taiwana (Yamashina, 1932) 灰胸秧雞(臺灣特有亞種)
Lewinia striata taiwana (Yamashina, 1932) 灰胸秧雞(臺灣特有亞種)
灰胸秧雞(臺灣特有亞種)
灰胸秧雞(台灣特有亞種),灰胸秧雞
臺灣特有

綜合描述

額、頭頂和後頸紅褐色;背、尾羽和兩翼橄欖褐色,背上密佈白色和黑褐色點斑及橫斑,並隱現黑褐色橫紋;兩翼及尾羽具白色和暗褐色橫斑;頭側、頸側及胸部灰藍色;頦和喉白色;腹部中央灰白色。雌鳥背面羽色較深,腹部白色更多;虹膜棕紅色或棕褐色;上喙暗褐色,下喙淡紅或橙色;跗蹠和趾橄欖褐色。幼鳥背有深褐色條紋,白色斑紋模糊或沒有,頭頂和頸棕褐色並散佈深棕色條紋,頭側和胸部灰藍色較淺而雜有橄欖色。雛鳥絨羽黑色,喙、跗蹠及爪亦黑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rallus striatus taiwanus (Yamashina, 1932)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緬甸、馬來西亞、印尼、婆羅洲、菲律賓、中國西南、海南和臺灣。臺灣見於低海拔的濕地環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rallus striatus taiwanus (Yamashina, 1932)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Dickinson (2003) 認為灰胸紋秧雞有6個亞種,分別如下:G. s. albiventer 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緬甸、中南半島以及華南。G. s. obscurior 分布於 Andaman 以及 Nicobar Is.。G. s. jouyi 分布於中國東南部、海南島。G. s. taiwanus 分布於臺灣。G. s. gularis 分布於華南、越南、柬埔寨、印尼、婆羅洲南部。G. s. striatus 分布於婆羅洲、菲律賓、砂勞越。臺灣亞種 taiwanus 較華南亞種 gularis 略小,背面橄欖褐色,體色最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rallus striatus taiwanus (Yamashina, 1932)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各種類型的濕地,如蘆葦沼澤地、水塘、湖岸、灌溉渠、水稻田和海岸邊的紅樹林中,也見於較乾燥耕地附近的草叢和灌木叢中。臺灣多見於水稻田和沼澤地(顏重威 1984)。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rallus striatus taiwanus (Yamashina, 1932)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灰胸紋秧雞在臺灣為留鳥。種群數量普遍,全台低平原地區都能見到其蹤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rallus striatus taiwanus (Yamashina, 1932)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雜食性。吃蠕蟲、軟體動物、甲殼類、蜘蛛和蠐螬、螞蟻以及其它昆蟲及其幼蟲,也吃沼地植物的種子、嫩枝葉、幼芽、根和堅果。大部分食物從地面獲得,也可躍到樹枝上吃植物的種子和昆蟲。能用喙在軟土中探食蚯蚓和昆蟲幼蟲,或啄起食物和撥草,不用足挖土。沿著湖水的邊緣和稻田、溪流、水溝旁覓食,在稻田中主要吃水生昆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rallus striatus taiwanus (Yamashina, 1932)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白天隱藏在草叢中,多在晨昏活動,善游泳和潛水,也在浮動的水生植物上行走。步行時抬頭挺胸,頭隨著步行的節奏向前移動,尾羽也隨之向上翹動。飛行力弱,拍翅動作緩慢且吃力。不常鳴叫,叫聲為不太響亮的尖口哨聲和嘈雜的「ka-ka-ka-」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rallus striatus taiwanus (Yamashina, 1932)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Swinhoe 於1863年7月27日獲得一隻雌鳥和一窩7枚卵,卵的顏色為粉紅乳色,並有紫灰色和栗紅色斑點,斑點集中在圓端。卵的大小32 × 25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rallus striatus taiwanus (Yamashina, 1932)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灰胸紋秧雞在臺灣的種群數量普遍,未被列入保育類鳥種名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rallus striatus taiwanus (Yamashina, 1932)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Gallirallus 是 Galli 和 rallus 的合併字,拉丁文Gallus 指農場,rallus 是秧雞。striatus 是條紋的意思。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rallus striatus taiwanus (Yamashina, 1932)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