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urornis phoenicurus chinensis (Boddaert, 1783)

Amaurornis phoenicurus chinensis (Boddaert, 1783) 白腹秧雞
Amaurornis phoenicurus chinensis (Boddaert, 1783) 白腹秧雞
Amaurornis phoenicurus chinensis (Boddaert, 1783) 白腹秧雞
Amaurornis phoenicurus chinensis (Boddaert, 1783) 白腹秧雞

綜合描述

頭頂、枕、後頸、背和肩暗石板灰色,帶點橄欖褐色,並有些許綠色光輝;兩翼和尾羽橄欖褐色,第1枚初級飛羽外翻具白緣;額、眼先、兩頰、頦、喉、前頸、胸至上腹中央均白色,下腹中央白而稍沾紅褐色,下腹側、肛周和尾下覆羽紅棕色;虹膜紅色;喙黃綠色,上喙基部橙紅色;跗蹠黃褐色。幼鳥臉部有模糊的灰色羽尖,背面的橄欖褐色多於石板灰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chinensis Boddaert, 1951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巴基斯坦、印度、馬爾地夫、斯里蘭卡、緬甸、馬來西亞、東印度群島、菲律賓、琉球、中國東南部、臺灣及海南島。臺灣分布於全台低地平原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chinensis Boddaert, 1951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3個亞種(Dickinson 2003),亞種之間的區別主要是依據頭部灰色部分的伸展程度,分別如下:A. p. phoenicurus 分布於巴基斯坦至中國東部、菲律賓、馬爾地夫、斯里蘭卡、爪哇以及婆羅洲。A. p. insularis 分布於 Andaman 及 Nicobar Is.。A. p. leucomelana 分布於 Lesser Sundas 及W.Moluccas 和蘇拉威西島。臺灣的亞種為 A. p. phoenicurus。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chinensis Boddaert, 1951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低平原海拔1000公尺以下長有蘆葦或雜草的沼澤地和灌木的高草中、竹叢、濕灌木、稻田、甘蔗田及河流、湖泊、灌渠和池塘邊,也見生活在人類住屋附近,如林邊、池塘或公園。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chinensis Boddaert, 1951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白胸苦惡鳥在臺灣是普遍的留鳥。全台各地都有發現的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chinensis Boddaert, 1951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雜食性。吃蠕蟲、軟體動物、昆蟲(甲蟲、蚱蜢等)及其幼蟲、蜘蛛和小魚,也吃草籽和水生植物的嫩莖和根。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chinensis Boddaert, 1951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一般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性機警、隱蔽,白天在植物茂密處或水邊草叢中活動,晨昏是活動高峰。夜間會上矮枝過夜。善步行、奔跑及涉水,行走時頭頸一伸一縮,尾上下擺動。平時不飛翔,受驚時多奔跑隱入密叢裡,有時就地躍起,但飛行一小段距離便又落下鑽入叢藪中,或飛越水面逃逸。飛行時頭伸直兩腳懸空,起飛笨拙,急速搧動翅膀。發情期和繁殖期常聽到牠們日以繼夜的鳴叫,鳴聲似「苦惡,苦惡」,單調重複,清晰嘹亮。冬天沉寂不鳴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chinensis Boddaert, 1951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繁殖期是3至7月(顏重威 1984),單配制,至少在繁殖季節維持配對關係,此時有明顯的領域性。巢營於水域附近的灌木叢、草叢或淹水的稻田內,用蘆葦、茭白、菖蒲或稻葉纏成,巢內墊有細草、植物纖維及羽毛等,呈淺盤狀或杯狀,常距地面0.5至1公尺,有的遠離水邊。每窩產卵4至7枚(顏重威 1984),正常4枚(Hachisuka & Udagawa 1951)。卵乳白色,赤褐色斑點集中在鈍端,卵的大小為41×30 mm。親鳥輪流孵卵、餵養和照顧雛鳥。雛鳥絨羽、喙及腳均為黑色,常由親鳥帶領活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chinensis Boddaert, 1951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白胸苦惡鳥在臺灣的數量普遍且十分常見(Hachisuka & Udagawa 1951,顏重威 1984,王嘉雄等1991)。不過現今農藥在各地的大量使用,對其生存究竟產生多大的影響,亟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chinensis Boddaert, 1951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Amaurornis 是 Amaur 和 ornis 的合併字,希臘文amauros 是暗黑的意思,ornis 是鳥。phoenicurus拉丁文指有紅尾的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chinensis Boddaert, 1951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