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台灣繁殖的 A. g. wattonsi 亞種為小型雲雀,有中等長度的細喙,尾短,小而上聳的羽冠。頭頂及背面黃褐色,頭上有三條黑褐色縱帶,背上有濃密的黑褐色縱紋。翼黑褐色或暗灰褐色,翼上覆羽及三級飛羽有皮黃色羽尖及邊緣,飛羽有窄的紅棕羽緣。尾灰褐色,中央尾羽有褐色羽緣,外側尾羽淡棕黃色。腹面為淺棕黃色,在胸部的色澤較深,有黑色的縱紋延伸至脇部。上喙褐色,下喙紅色。腳黃褐色,眼黑色。於澎湖繁殖的華南亞種 (A.g. coelivox),身體黑色的部分較少,喙較短而高。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lauda gulgula wattersi (Swinhoe, 1871)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球分布於中亞、南亞、東南亞及菲律賓。台灣分布於 300m 以下平原及丘陵地區。離島分布於澎湖群島、台東蘭嶼、金門及馬祖列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lauda gulgula wattersi (Swinhoe, 1871)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與歐亞雲雀 (A. arvensis) 合成超種,兩者也曾被認為是同種,歐亞雲雀的日本亞種(A. a. joponica) 由於羽色及生理結構與小雲雀相似,有時也被認定是小雲雀的亞種。本種地理分布的變異,由北至南有體型變小的趨勢,Dickinson (2003) 共列有13個亞種,但 Alstrom (2004) 則僅列8個亞種,將其中曾經命名的 punjaubi (分布於巴基斯坦及印度西北) 及 transcaspia (土耳其) 合併至 A. g. inconspicua。dharmakumarsinhjii(印度中西部),aus t ral i s (印度西南部),herber t i (中南半島東部) 併入指名亞種,s a l a ( 海南島) 併入 A. g. c o e l i v o x , 而wolfei (菲律賓呂宋) 合併至台灣亞種 A. g.wattersi。台灣有2 個亞種。台灣本島僅有 A. g .wattersi,Dickinson (2003) 認為這是台灣特有亞種,但Alstrom (2004) 認為菲律賓族群也同為 A. g. wattersi。澎湖群島則有 A. g. coelivox,首先由 La Touche (1922) 發現,並命名為 A. g.pescadoresi 及稍後更正為 A. g. pescadoresiana(La Touche 1930)。但後來本亞種被認為與分布於中國東南、華南、海南島及越南北部者為同一亞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lauda gulgula wattersi (Swinhoe, 1871)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生活於平地及低海拔的牧場、旱田、沙丘、河川地、機場等開闊而長有短草叢的環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lauda gulgula wattersi (Swinhoe, 1871)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小雲雀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未見季節性遷移行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lauda gulgula wattersi (Swinhoe, 1871)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覓食:除了直接咬食草籽作為食物外,也會攝食掉落的種籽;於地面行走覓食,可以在地面快速奔跑,一面曲折前進,一面啄食地面的昆蟲。清晨及黃昏是覓食高峰,單獨在地上行走覓食時,會將頭冠豎高,頸部一伸一縮,單腳伸直,每隔數十秒在地面點數次,此時會將頭冠平放。找到毛蟲或蚯蚓等較大獵物時,會用喙反覆數次緊咬後放開,等獵物不再掙扎時才進食。食性:能夠消化堅硬的種籽,繁殖期則以蛾及蛾的幼蟲、蚱蜢及其它昆蟲的幼蟲餵食幼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lauda gulgula wattersi (Swinhoe, 1871)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通常單獨活動,不喜成群。飛行靈巧,飛行路徑帶有若干顫動及盤旋。雄鳥常常奮力垂直飛到高空中,越飛越高,直到成為空中的一個小黑點,然後在空中快速振翅,維持在固定的位置大聲鳴唱,一場演唱約可持續10分鐘之久,歌聲結束後隨即降落於地面,隔沒多久又會再度登場表演,有時也會站在較高的地面鳴唱。袁孝維 (1986) 曾對本種的行為及生態學在屏東墾丁進行深入的觀察。發現個體行為包括休息、警戒、覓食、沐浴、理羽等。休息:在非繁殖季期間,日間除了覓食活動外,大部分時間將頭冠平放,羽毛放鬆立於地上休息。陽光強烈的天氣,會躲藏在高草或柱子的陰影下休息。入夜後則立於草場上棲息,有些會將頭蜷藏在翅下,在非繁殖季會成小群於草場過夜,在繁殖季則在自己的領域內過夜。警戒:出現威脅時會將頭羽高高豎起,身體挺直,頸部伸展延長;或是身體水平,兩腳不斷伸屈,使全身呈上下起伏的規則運動。在繁殖季通常成對出現,體型較大的雄鳥常呈警戒姿勢,而伴隨的雌鳥則頭冠平放。當空中有其它雄鳥進行飛唱時,地面上的小雲雀常呈警戒姿勢,並將頭側向一邊,注意其動向。沐浴:分為沙浴及水浴。沙浴時先在沙上摩擦嘴喙數次,將頭在沙地上左右甩動,再將尾部在沙上左右擺動,最後將身體伏下,將身上羽毛盡量抖鬆,在沙地上大力抖動並旋轉以清洗腹部及身上羽毛。全程約 10 至 20 秒,最長達2分鐘。水浴則利用大雨後的雨水,以喙用力刷洗飛羽及前胸羽毛。理羽:無特定順序,常豎起頭冠,以喙清理背部及雙翼羽毛,在繁殖季常見雄鳥以喙用力清理前胸中央的羽毛,雌鳥從鳥巢出來休息,也常會抖鬆羽毛進行清理。敵對行為包括排擠與追逐、對峙及打鬥。排擠與追逐:排擠是具攻擊性的鳥逼近原先立於地面的鳥,迫使其離開並佔據其所立之處。追逐是兩隻或以上的鳥,在離地 1 至 2m 前後低飛。排擠行為如未成功,常會引發追逐,其至打鬥。這類行為與領域的建立相關。追逐又分成長距離較緩慢及短距離快速等兩種,當入侵者進入領域中央,領主以長距離追逐將入侵者逐出,而追逐期間通過其它領域上空,又引發多隻鳥共同進行追逐。因此常見多隻鳥進行追逐,不時有新加入及退出者。而短距離追逐則發生在領域邊界,兩隻領主快速追逐1至3秒後立刻停立於地面,有時重複數次。對峙:屬於較溫和的敵對行為,只發生於雄鳥之間,在領域邊界上相距約 3 m,面對面豎起頭冠,有時會鳴唱,其中一隻突然飛高 1 至 2 m後落地,另一隻也做出同樣動作,彼此輪番起降後,各自豎起羽冠站於高處鳴唱,結束時通常為背對背各自覓食。這種行為常發生於築巢前,推測具有確認及宣告領域的功能。打鬥:屬於實體接觸的激烈敵對行為,互以爪、喙及翼攻擊對方,由地面戰至空中約 1.5m再落地約 3 秒一回合,可能重複數回合,通常不會發生流血,最激烈的打鬥通常發生於雛鳥剛孵出的階段,入侵者過於接近鳥巢。(袁孝維 1986)。鳴叫聲:常常飛在空中鳴唱,鳴聲尖細嘹亮婉轉且富變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lauda gulgula wattersi (Swinhoe, 1871)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繁殖期為 3 月至 6 月,築巢於地面,選擇視野較佳的短草叢聚處,利用短草作為保護與掩飾。從收集材料、運送、編織等都由雌鳥獨立完成,而雄鳥則負責警戒及保衛。以細草莖編織而成,內襯草類花穗,巢形如碗狀,每窩產卵 2 至 4 枚。由雌鳥單獨孵育 10 至 12天,雄鳥則在領域內以原地鳴唱及飛唱的方式保衛領域。繁殖期的雌鳥在離開巢位時,先將頭冠豎起,直接衝飛出去;返回時先在地面躲躲藏藏的跑一段路,將頭冠放平,潛行進入巢中,轉身將頭面向巢口坐在卵上抱孵。這個作法可以避免掠食者發現巢的位置。如果附近出現入侵者,巢中的雌鳥會伏下身體保持不動,靠著身上與附近乾燥地面相似的保護色來躲過危險。如入侵者太過接近,則會自巢中衝出,在地上跛足前進,並將翅膀張開做擬傷行為,以將威脅誘走。(袁孝維 1986)卵呈短橢圓形,底色淺黃褐色,表面布滿深淺不一的巧克力色雜斑,斑集中在鈍端,平均重量 2.8 ± 0.4g (n=20),大小為 21.6 × 16.3mm (n=29)。(袁孝維 1986)雌雄鳥共同分擔餵食雛鳥的工作,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當親鳥接近巢時,雛鳥會張開嘴部,振動口內舌瓣、拍動雙翅發出乞食聲。餵食完畢雛鳥將尾部抬高在巢緣排出糞囊,親鳥將其攜至遠處棄置。約經 10 天之後幼鳥即可離巢,此時尚無飛行能力,仍由親鳥餵食。15天大的幼鳥已有極佳的飛翔能力,可在空中繞圈飛行 1 至 2 分鐘。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lauda gulgula wattersi (Swinhoe, 1871)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小雲雀在台灣的分布廣泛,而且數量普遍。本種及其棲息環境並未遭受重大威脅,在全世界也沒有重大威脅。
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lauda gulgula wattersi (Swinhoe, 1871)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Alauda 是拉丁文對雲雀的稱呼。gulgula 沒有適當的解釋,推測可能是描述小雲雀優美的歌聲,因為拉丁文 gula 為喉的意思,gulgul 為家八哥在印度的俗名。綜合上述推測本種的意思為「歌聲優美的雲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lauda gulgula wattersi (Swinhoe, 1871)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