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andrella dukhunensis (Sykes, 1832)

Calandrella dukhunensis (Sykes, 1832) 賽氏短趾百靈
Calandrella dukhunensis (Sykes, 1832) 賽氏短趾百靈

綜合描述

雌雄鳥的羽色難以分辨其差異。具有黃褐色細喙,頭頂及背面為沙棕褐色具有黑褐色羽軸紋,頭頂及頸後的黑褐色縱紋較細,背部的黑褐色縱紋較寬粗,眼周圍為淡黃白色,虹膜褐色,眉紋不顯著,耳羽沙棕色,頦及喉為污白色,喉側具有黑色粗縱斑,翼上覆羽灰棕色,飛羽黑褐色具淡棕色羽緣,尾上覆羽棕黃色,尾羽黑褐色具有大塊的白色端斑,最外側一對尾羽為白色,胸為白色帶有栗褐色縱紋,腹、脇及尾下覆羽為污白色,腳肉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 dukhunensis (Sykes, 1832)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常被認為與分布在非洲的 C. cinerea同一種。但由於形態、地理分布及遷移行為上的差異,目前大多將其分為兩個獨立種。本種分布於亞洲、歐洲南部及北非,C. cinerea 則分布於撒哈拉沙漠以南。Dickinson (2003) 將本種分為9個亞種,分別是 brachydactyla,hungarica, rubiginosa,hermonensis, woltersi, artemisiana, longipennis,orientalis 及 dukhunensis 等亞種。就分布的地緣關係,台灣出現的大短趾百靈可能為 C. b.dukhunensis。C. b. dukhunensis 繁殖於青康藏高原、內蒙古、蒙古及貝加爾湖地區,度冬於華中及華南。另一地緣關係接近的 C. b. orientalis分布於中亞、蒙古及中國東北的西部,於華中度冬。台灣出現個體應該較可能為 C. b.dukhunensis,但也不排除是 C. b. orientalis。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 dukhunensis (Sykes, 1832)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喜好出現於開闊的草原或是農田地中,偏好乾燥、植被稀疏的土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 dukhunensis (Sykes, 1832)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大短趾百靈在台灣為罕見的迷鳥,曾出現在桃園大園、台北野柳、澎湖及龜山島等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 dukhunensis (Sykes, 1832)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主要以昆蟲為食,其中大多為鞘翅目,除此之外,在非繁殖季時也會吃榖物的種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 dukhunensis (Sykes, 1832)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台灣出現的紀錄幾乎皆為單獨出現。善於在地面奔跑,並不甚畏人。繁殖季時會在空中飛行鳴唱,發出婉轉動聽的歌聲,也常在地面突出物上鳴唱。在台灣出現的個體皆為非繁殖季的迷鳥,甚少發出聲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 dukhunensis (Sykes, 1832)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中國大陸的紀錄為5月至7月間繁殖,在地面凹坑內營巢,每窩產卵多為4至5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 dukhunensis (Sykes, 1832)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大短趾百靈目前在全世界並未遭受重大威脅,族群數量尚稱穩定。
台灣不是大短趾百靈的正常分布範圍,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 dukhunensis (Sykes, 1832)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Calandrella 是源自希臘文對一種百靈的稱呼。brachydactyla 是希臘文「短趾」的意思。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andrella brachydactyla dukhunensis (Sykes, 1832)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