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的羽色相似。雄鳥的喙黑色,額為栗色,頭頂為淡褐色,具有一簇長而尖的淡褐色冠羽,由上喙基一直延伸到眼後有一條黑色過眼線,背部及肩羽灰褐色,腰及尾上覆羽灰色,翼覆羽為灰褐色,但初級覆羽為黑色且具鮮明白端,初級飛羽黑褐色,但自第2枚起的初級飛羽外緣帶有黃色狹斑,次級飛羽棕褐色,外緣帶有白色狹斑,且次級飛羽羽軸延伸出羽端2至8mm,形成扁片紅色蠟質突起,頦及喉為黑色,臉為淡栗色,胸及腹為灰褐色,尾下覆羽栗紅色,尾羽灰色,接近羽端漸變為黑色,羽端有5至7mm 寬的黃色端斑,腳及爪為黑色。雌鳥的羽色與雄鳥類似,但頦及喉的黑色斑較小,初級飛羽外緣的黃斑較小,次級飛羽羽端的紅色蠟質突起較小,尾羽的黃色端斑較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ombycilla garrulus garrul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繁殖於北歐、俄羅斯、西伯利亞、勘察加半島、阿拉斯加及加拿大北部等地。於歐洲、中亞、蒙古、中國北部、朝鮮半島、日本、加拿大及美國北部度冬。台灣為偶見的迷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ombycilla garrulus garrul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的親緣關係與朱連雀最為接近。本種分為2個亞種,B. g. garrulus 分布於歐亞大陸,B. g. pallidiceps 分布於北美洲。但是繁殖於烏拉山以東的亞洲族群,其前額及臉部較紅,因此常被分出為 B. g. centralasiae,台灣出現的黃連雀也應是屬於此類。但是由於其差別相當細微,因此許多報告仍然將其歸屬為 B. g.garrulous (e.g., Dickinson 2003)。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ombycilla garrulus garrul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樹林內,可接受針葉林、闊葉林或混合林,對棲地的選擇並不嚴苛,也可以出現於都市內的公園或住家附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ombycilla garrulus garrul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黃連雀在台灣為罕見的迷鳥。常常數年都沒有紀錄,但可能又在某一個冬季出現許多發現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ombycilla garrulus garrul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多在樹上覓食,於非繁殖季時大多成群出現。非繁殖季以植物果實及種子為主食,繁殖季則會捕食大量的昆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ombycilla garrulus garrul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覓食時常發出清柔的「匹、匹、匹、匹」叫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ombycilla garrulus garrul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根據俄羅斯的資料,黃連雀在樹上築巢,巢為杯狀,每窩產5至7枚卵,孵化期約14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ombycilla garrulus garrul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黃連雀在全球的分布範圍廣闊,數量尚稱豐富,目前並無重大的生存威脅。台灣不是黃連雀固定出現的地區,出現紀錄稀少且不穩定。
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ombycilla garrulus garrul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Bombycilla 是「絲尾」的意思,原義是指黃連雀亮黃色如絲般的尾羽。garrulus 是「喋喋不休的」意思,應是指本種常發出叫音的特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ombycilla garrulus garrul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