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喙黑色,頭至頸部、背部、胸部黑色有光澤,肩羽、腹部白色,翼的覆羽及次級飛羽是有光澤的暗藍色,初級飛羽白色,羽軸、較窄側的羽枝及羽尖黑色,形成大型白斑。尾長,兩側短中央長,呈凸型,藍綠色,尾下覆羽黑色。跗蹠與趾黑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ica pica sericea Gould,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廣泛分布於歐洲與亞洲。台灣北部、西部的低海拔地區分布相當普遍,但東部紀錄較少,宜蘭地區近年來紀錄略有增加,但花東地區仍幾無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ica pica sericea Gould,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11個亞種,條列如下:P. p. fennorum 和 P. p. pica 廣布於歐洲以及中亞各地。P. p. melanotos 分布於西班牙。P. p. mauretanica 分布非洲西北部。P. p. asoremsos 分布於沙烏地阿拉伯西北部。P. p. bactriana 分布於中亞到新疆、蒙古、西伯利亞東部,向南到巴基斯坦一帶。P. p. hemileucoptera 分布於西伯利亞西部與中部,亞洲中西部包括新疆一帶。P. p. leucoptera 分布於蒙古與內蒙古。P. p. camtschalica 分布於阿富汗到堪察加半島上。P. p. sericea 分布於東北、韓國、九州、中國東北部與東部、台灣、中南半島中部、緬甸北部與東部。P. p. bottanensis 分布於西藏東部與南部、青海及四川西部、不丹北部。除此之外,分布在北美西部的美洲喜鵲P. hudsonia (Sabine, 1823) 過去也被認為是喜鵲的亞種之一 (Madge & Burn 1994),但 Dickinson(2003) 視之為另一獨立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ica pica sericea Gould,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早年主要出現在低海拔平地或山丘的農村附近,近年普遍出現在都市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ica pica sericea Gould,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喜鵲在台灣是普遍的留鳥。1970年代僅嘉義、台南一帶的數量較多,其它地區數量少或偶然可見,現在已是全台低海拔地區普遍的留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ica pica sericea Gould,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通常單獨或成小群出現在樹上、空曠的地上或農耕地中覓食。雜食性,包括昆蟲、小型鳥類、鳥蛋、爬蟲類、鼠類、果實、種子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ica pica sericea Gould,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生態學

巢位:樹上、非喬木植物、峭壁、河岸。
巢型:杯狀巢、球狀巢。
附著位置:底部支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Pica serica 上次更新:2024-04-26

行為

粗啞的「岔克、岔克」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ica pica sericea Gould,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已知非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 4.0台灣(CC BY 4.0 TW) 作者:Stephanie Yuan Chia、Yi-Ting Fang、Yi-Ting Su、Pei-Yu Tsai、Chia Hsieh、Shu-Han Tsao、Jia-Yang Juang、Chih-Ming Hung、Mao-Ning Tuanmu 資料提供:A global database of bird nest traits 來源學名:Pica serica 上次更新:2024-04-26
其他來源內容
繁殖季是3至8月。在高大的樹上築巢,秋季也會修補舊巢,或在巢邊活動;已經使用數年的巢經過逐年的修補累積,巢體通常相當龐大。國外資料顯示會成對繁殖,一巢 4 至 5枚卵,卵殼淡青色,或橄欖色有褐色斑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ica pica sericea Gould,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喜鵲在全世界的分布廣泛,各地的數量也很普遍,在國際鳥盟的保育等級中屬於不需要特別關照的鳥種。台灣的喜鵲族群在日治時代相當普遍,但是1960至1990年代數量變得相當稀少。近十年數量又再度大幅增加,現在是各地公園、校園等樹木較多地區常見的鳥種。
本種在台灣屬一般類,未被列入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育類鳥種名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ica pica sericea Gould,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pica 指喜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ica pica sericea Gould,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