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約25cm。全身烏黑帶有明顯藍綠色閃亮光澤。臉頰黑。尾長,末端較寬、分叉且略上翹。虹膜暗褐色。喙黑色,粗厚強健,上喙尖端略下彎,喙基部有剛毛。腳黑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rurus aeneus braunianus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印度、喜馬拉雅、緬甸、中南半島、華南、台灣、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台灣分布於全島的中低海拔山地,海拔範圍100至2,300公尺。離島於澎湖有少數紀錄,龜山島亦曾有1筆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rurus aeneus braunianus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3個亞種,條列如下:D. a. aeneus 分布於印度、喜馬拉雅、緬甸、中南半島、中國華南及東南、馬來半島北部D. a. malayensis 分布於馬來半島南部、蘇門答臘、婆羅洲。D. a. brauniana 分布於台灣。台灣的 braunianus 為特有亞種,與 aeneus的主要差異在於 braunianus 體型較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rurus aeneus braunianus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中低海拔人為開發少、林相茂密的森林,與大卷尾的棲地正好呈明顯的隔離,但兩者在淺山地帶偶爾會同時出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rurus aeneus braunianus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小卷尾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離島所見者可能屬迷鳥。於分布區域內所有族群皆為留鳥,無遷移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rurus aeneus braunianus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飛行於森林間隙中上層、體型稍大的昆蟲為主食,包括蜂類、蟬類、蝶蛾、甲蟲等。停棲於林冠層或谷地斜坡視野良好的高枝上守候,見到飛蟲再衝出以喙叼食,落回枝頭略作處理,拔掉昆蟲翅膀或調整食物角度再吞食。飛行靈活,具極佳的空中翻轉能力,利於追捕昆蟲。可能會藉由混群的其它山鳥活動,掠食被驚飛的昆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rurus aeneus braunianus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常成3、5隻的小群活動於森林頂層,會與其它活動於樹冠層的山鳥,尤其是灰喉山椒鳥形成共棲鳥群,隨著鳥群移動與覓食。飛行呈波浪狀,轉彎靈活,會主動攻擊接近的猛禽及巨嘴鴉,為其它混群的山鳥提供保護。非常喧鬧。非常喧鬧好鳴,鳴聲響亮而婉轉多變。最常發出為「啾-救救救救⋯」,極似松雀鷹,但較響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rurus aeneus braunianus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營樹巢。常選擇接近溪谷的陡坡樹上築巢。於大樹冠層的細枝分叉處築很小的碗狀巢,外徑13 × 12cm、內徑9cm、高9cm,深7cm(n=1),部分纏繞於樹枝。巢材由松蘿、細葉構成,藉由蜘蛛絲固著,呈綠色,不甚明顯。於4至6月間產卵,窩卵數為3至4枚,大小為26 × 20 mm(n=4)。雌雄親鳥共同育雛,育雛期間親鳥皆在巢位近處守衛並就近獵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rurus aeneus braunianus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小卷尾的分布非常普遍,國際上並無特別的保育措施。
小卷尾在台灣並無受脅或相關的保育問題,未被列入保育類鳥種名錄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rurus aeneus braunianus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dikros 希臘文,意指「分叉的」;ouros 希臘文,意指「尾」。aeneus 拉丁文,意指「銅色的」。學名全意為「銅色的卷尾」。亞種名braunianus 意義不明。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Dicrurus aeneus braunianus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