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型。額紅褐色,背面黑色而有藍色光澤。翼和尾羽黑色,尾羽除中央一對外,各羽內側近末端處均有白斑,飛行時尾羽平展,內側的白斑連成V字型,最外一對尾羽特別長,形成甚深的尾叉。腹面的腮、喉紅褐色,上胸有一黑色橫帶,胸以下白色或淡黃褐色。飛行時,翼下覆羽為白色或淡黃褐色。喙黑色,跗蹠及趾黑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irundo rustica saturata Ridgway, 1883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廣泛分布歐亞及美洲大陸,北方族群冬季多遷往南方度冬。台灣分布於全島平原至海拔 2,300m 的山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irundo rustica saturata Ridgway, 1883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的分布幾乎遍及全世界,分為7個亞種,台灣出現的家燕有2個亞種,數量多且在北部地區繁殖者為 H. r. gutturalis,腹部顏色較白。另一亞種數量較少,主要為過境族群的 H.r. saturata (依 Dickinson 2003,本亞種包含中國動物志所稱的東北亞種 H. r. mandschurica),此亞種頦和喉較暗紅褐色,黑色胸帶中斷,腹部及尾下覆羽淡紅褐色而非白色。各亞種的分布條列如下:H. r. gutturalis 繁殖於中國大部分地區、日本、韓國、台灣,冬季至印度尼西亞、澳洲北部渡冬。H. r. tytleri 繁殖於南西伯利亞至蒙古,冬季前往印度東部至東南亞一帶度冬。H. r. saturata 繁殖於東西伯利亞至中國東北,在東南亞度冬。H. r. erythrogaster 繁殖於北美洲,至南美的阿根廷度冬。H. r. rustica、H. r. savignii、H. r. transitiva 分布於歐洲、埃及、中亞及中東。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irundo rustica saturata Ridgway, 1883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環境以中、低海拔的開闊地為主,很少進入森林地區,平地較為普遍,多見於農地、沼澤、魚塭地區,常大群於低空穿梭盤桓,捕食昆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irundo rustica saturata Ridgway, 1883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家燕在台灣為普遍的夏候鳥、冬候鳥及過境鳥。新竹以北地區為繁殖的夏候鳥,其繁殖區有逐漸向南擴展的趨勢。中南部某些局部地區,有大量的過境族群,在特定地點停留數週後,繼續遷移。平地尤其是沿海地區,亦有不少度冬族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irundo rustica saturata Ridgway, 1883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蚊、蠅、小型甲蟲、蛾類、蟻、蜂等昆蟲為食,其中以蚊子為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irundo rustica saturata Ridgway, 1883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非繁殖期常有數以萬計的大群於黃昏集結飛翔,入夜後集體棲息於甘蔗、狼尾草等高莖作物的葉片上。鳴叫聲為高音的 twit、twit 及「嘁嘁、喳喳」的叫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irundo rustica saturata Ridgway, 1883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在台灣繁殖的族群局限在北部地區,尤其在新竹以北較為普遍,近年繁殖區域有逐漸向南拓展的趨勢。繁殖期在4至8月間,巢通常築在住家的走廊頂壁上,也見於屋內樑上或燈具上。巢呈碗形,用濕泥丸、草莖加以分泌的唾液混合後,砌成外殼,巢內墊上細乾草,其上再鋪少許羽毛。巢口徑92mm、高80mm、深40mm。每窩產卵4至5枚,呈橢圓形,白色,散布大小不等的赤褐色斑點。大小平均為18×14mm。家燕一般一年繁殖2窩,一窩在4月,一窩在7月 (顏重威 1984)。80%的家燕每年營造新巢,補修舊巢的僅佔20%。營造新巢,一般需14至16天。孵卵期14至15天。雛鳥為晚熟性,剛剛出殼的雛鳥,兩眼閉合,體肉紅色,在頭頂、肩胛部和腰部被以稀疏的淡灰色絨羽。經親鳥餵食20天後離巢,但幼燕常與親鳥一起活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irundo rustica saturata Ridgway, 1883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家燕在傳統上深受各地居民的歡迎,長期以來,活動範圍與人類相當接近,而且族群龐大,目前無保育上的威脅。
家燕在台灣的繁殖區有逐漸擴展的趨勢,屬一般類,未被列入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育類鳥種名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irundo rustica saturata Ridgway, 1883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屬名 Hirundo 源自拉丁文是「燕子」的意思,通稱的燕子即以本屬為代表。種名 rustica 源自拉丁文是「鄉間的」的意思,或指本種廣泛分布農村住家附近。亞種名 gutturalis 是拉丁文「喉嚨的」的意思,指本亞種喉部的棕褐色。另一亞種名saturata 也是拉丁文「富有色澤的」的意思,應指本亞種的胸腹為暗紅褐色而非白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irundo rustica saturata Ridgway, 1883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