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頭頂與頸後紅棕色。眉線白色很窄,眼罩黑色。背部及腰部鉛灰色帶有很淺的暗紅色。初級飛羽棕黑色外緣淺褐色,中央有白斑。尾羽長、棕灰色尖端白色。眼睛下方、喉部及腹部白色,體側紅棕色。喙近黑色明顯下彎,下喙基部顏色較淺。跗蹠與趾棕黑色。雌鳥背部、眼罩顏色較紅,身體腹面有棕色鱗狀斑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nius bucephalus bucephal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指名亞種在中國東部及東北部到日本、琉球一帶繁殖,在華南過冬。L. b. sicarius 則僅分布在甘肅南端山區。台灣多出現在中北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nius bucephalus bucephal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2個亞種,條列如下:L. b. bucephalus 在中國東部與東北、韓國、烏蘇里地區、日本等地繁殖,在華南度冬。在庫頁島南部、千島群島南部、及琉球的大東群島也有紀錄。L. b. sicarius 僅分布在中國甘肅南端的山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nius bucephalus bucephal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出現地點的分布很廣,包括台北到嘉義許多地區的海邊或河口,甚至包括南投梅峰山區。在中國大陸喜歡次生植被及耕地,在台灣主要也是利用次生植被,多在樹林邊緣、或開闊的農地、郊區的公園、鄉村的庭園等有零星灌木、樹籬等環境中活動。有些個體會留在北海道冰雪覆蓋的樹林中過冬。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nius bucephalus bucephal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紅頭伯勞在台灣為稀有的冬候鳥,自1975年以來台灣至少有40次紀錄,除5和7月以外,各個月份都曾有發現紀錄,但以9至12月出現次數略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nius bucephalus bucephal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無脊椎動物為食,尤其是甲蟲,也會捕食小型脊椎動物,或撿食一些草籽等。獵食習性是單獨或成對停棲在高處,包括樹枝、電線或圍牆上,觀察在地面活動的小動物,一旦發現獵物,即迅速飛撲到地上加以攫捕。會將剩餘的食物掛在細枝上或刺上短暫儲存。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nius bucephalus bucephal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鳴叫聲不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nius bucephalus bucephal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根據國外的資料,繁殖季開始的時間與各地的緯度及氣候有關,有早自1月的,也有遲至5月的。在中國中部繁殖的個體,繁殖成功者約有10%會在同一季繁殖第二次。求偶時,雄鳥會將頭、尾揚起,左右擺動,一面追逐雌鳥,一面展現翅膀上的白斑。一夫一妻繁殖,有領域性,活動範圍可能僅約1公頃,也可能寬廣到超過4公頃,面積大小顯然受到棲枝所在位置的影響。巢杯狀,直徑12.5至16cm。每巢2至7枚卵,以5至6枚最多。卵殼淺褐色有深棕色細斑,或帶有淺紅的白色有紅褐色斑點。孵卵由雌鳥負責,雄鳥會帶食物到巢邊給雌鳥吃,卵需要13至16天孵化,幼鳥約15天後離巢。紅頭伯勞的巢會被大杜鵑等杜鵑科鳥類托卵。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nius bucephalus bucephal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紅頭伯勞在國際鳥盟的保育等級中,屬於不需要特別關照的類別。
紅頭伯勞在台灣未被列於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育類鳥種名錄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nius bucephalus bucephal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Lanius 在拉丁文中指屠夫,伯勞鳥的英文俗名是屠夫鳥,因為本科鳥類會保存獵物,像屠夫在屠宰場一樣把肉類掛在尖銳的樹枝或刺上。希臘文中 bou 表示巨大, bous 是公牛,cephalus 在希臘文中是 kephale,指頭部,因本種的頭部特別大,故被命名為 bucephalus。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Lanius bucephalus bucephal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