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種分為10亞種(但Dickinson只認定9種,不包括formosae),條列如下:L. s. erythronotus 分布於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L. s. caniceps 分布於印度中部及西南部、斯里蘭卡。L. s. tricolor 分布於印度東部、喜馬拉雅、緬甸、泰國北部、中南半島北部、雲南。L. s. schach 分布於中國東部、南部、海南島、越南北部。L. s. formosae 分布於台灣。L. s. longicaudatus 分布於泰國中部至東南部。L. s. bentet 分布於馬來半島南部、蘇門答臘至帝汶。L. s. nasutus 分布於菲律賓、婆羅洲北部。L. s. suluensis 分布於菲律賓Sulu群島。L. s. stresemanni 分布於新幾內亞東部。Swinhoe於1863年將台灣的棕背伯勞定為新亞種formosae,但Dickinson(2003)並未承認此亞種,而是將台灣的族群納入schach。兩者在形態上確有差異,schach 的額頭黑色較多,腹面較褐,且有全身黝黑的「暗色型」;而 formosae 前額黑色較少、腹部較白,並無暗色型。而且其它作者如鄭作新(1987)、Ma cKi n n o n & Ph i l l i p p s( 2 0 0 0 ) 亦認同formosae亞種存在,因此筆者不採用 Dickinson的看法,而認同台灣的亞種為 formosae 為特有亞種。此外,1989年蘭嶼曾有一次菲律賓亞種nasutus 的紀錄,該亞種的整個頭及上背皆為黑色(沙謙中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