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icola solitarius philippensis (Muller, 1776)

Monticola solitarius philippensis (Muller, 1776) 藍磯鶇(棕腹亞種)
Monticola solitarius philippensis (Muller, 1776) 藍磯鶇(棕腹亞種)
Monticola solitarius philippensis (Muller, 1776) 藍磯鶇(棕腹亞種)
Monticola solitarius philippensis (Muller, 1776) 藍磯鶇(棕腹亞種)

綜合描述

雌雄鳥體色互異。雄鳥頭、頸、背、顏面、上胸為深藍色,翼及尾羽黑褐色,各羽外緣帶藍色,羽端灰白色。腹面下胸、腹、腋和尾下覆羽栗赤色。雌鳥體背面灰褐色,略帶藍色,下背帶有黃褐色,具暗鱗狀斑,兩翼褐色,羽緣色較淡,腹面淡褐色,各羽羽緣淡黃褐色,呈鱗狀斑紋。喙黑褐色。跗蹠及趾黑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nticola solitarius philippensis Müller, 1776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南歐、北非、中東、中亞、喜馬拉雅、西伯利亞、中國、日本、台灣至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台灣分布於全島海拔 1,700m 以下的裸露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nticola solitarius philippensis Müller, 1776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的分布區域廣泛,分為5個亞種,各亞種間常有中間型存在,不易截然區分。在台灣有2個亞種的出現紀錄,主要的族群為 M. s.philippensis,此亞種雄鳥胸部以下為栗紅色,而 M. s. pandoo 雄鳥則通體為深藍色,在台灣是少見的迷鳥,各亞種的分布區域如下:M. s. philippensis 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南、中國、日本、台灣,冬天至中國東南、菲律賓及印尼度冬。M. s. pandoo 繁殖於中亞及喜馬拉雅地區、華中、越南西北及海南,至馬來西亞及印尼度冬。M. s. longirostris,M. s. solitarius 繁殖於南歐、北非、中東至西藏西南,冬季至北印度及非洲度冬。M. s. madoci 分布於馬來半島及蘇門答臘。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nticola solitarius philippensis Müller, 1776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中、低海拔的開闊裸露地區。常單獨或成對出現,喜選擇突出的山壁、電桿、屋頂或獨立的木樁頂端停棲,都市校園的樓頂亦可發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nticola solitarius philippensis Müller, 1776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藍磯鶇在台灣有少量的留鳥族群,春夏繁殖後或有短距離的降遷。而大部分的藍磯鶇族群則為北方前來度冬的普遍冬候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nticola solitarius philippensis Müller, 1776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覓食時或由高處衝向地面,捕捉獵物似伯勞,或由停棲處突然飛出捕取飛蟲,再回原處,似鶲類一般。以甲蟲、蝗蟲、鱗翅目幼蟲及蜻蜓等昆蟲為主食,冬季昆蟲少時,亦食漿果等植物性食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nticola solitarius philippensis Müller, 1776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停棲時身體挺直,不時上下擺動尾羽。鳴唱聲是一長串婉囀多變的悅耳哨音,雌雄鳥均有相同的鳴唱;有時發出「咯、咯、」的短音,類似警戒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nticola solitarius philippensis Müller, 1776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在台灣的繁殖習性不詳,7、8月間曾有目睹哺育幼鳥的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nticola solitarius philippensis Müller, 1776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藍磯鶇在台灣的繁殖族群數量稀少,缺乏足夠的資料做為保育的評估。但冬候鳥則數量普遍,應無族群生存的威脅。
在保育等級上屬一般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nticola solitarius philippensis Müller, 1776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屬名 Monticola 源自拉丁文, Monti 是「山區的」的意思,cola 是「定居者」的意思,指本屬鳥類大多棲息於山區。種名 solitarius 源自拉丁文是「孤獨的」的意思,指的是本種鳥通常單獨活動,不喜群居。亞種名 philippensis 意思是「菲律賓的」,指該亞種的模式產地,另一亞種名 pandoo 來自某種印度語,稱藍磯鶇公鳥為 Pandu。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Monticola solitarius philippensis Müller, 1776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