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大型山雀。頭黑色,臉頰有大型白色斑塊,身體背面灰色或藍灰色。喉部黑色。胸部與腹部白色或淺肉色,中央有明顯黑色縱帶,與喉部黑色相連。雌雄鳥外形相近,但雌鳥腹部黑色縱帶較窄。飛羽暗色,有一道明顯白色翼帶。眼睛暗褐色,喙與腳黑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ajor commixtus Swinhoe, 1868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廣泛分布於歐亞兩大洲及非洲西北部。台灣曾出現於台北野柳、北投、淡水、新竹觀霧、苗栗觀霧大鹿林道、台中谷關、嘉義阿里山、高雄旗津旗后山、台東南橫等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ajor commixtus Swinhoe, 1868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目前共有33個亞種,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及鄰近的島嶼上,但在分類上是否應被進一步區分為兩種或三種鳥,還有很多疑問。在此僅介紹距離台灣較近的亞種:P. m. nigriloris 分布於琉球群島中石垣島和西表島。P. m. okinawae 分布於沖繩島南部。P. m. amamiensis 在庵美大島和德之島。P. m. hainanus 出現在海南島。P. m. commixtus 出現在中國東部和南部、越南北部及台灣。P. m. sarawacensis 出現在沙勞越的西部。另外中南半島與印尼一帶還有 P. m. templorum、P. m. ambiguous、P. m. cinereus 及 P. m.nibicolus 等4個亞種;中國有 P. m. minor 和 P. m.tibetanus 兩個亞種,韓國有 P. m. dageletensis。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ajor commixtus Swinhoe, 1868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通常利用樹林類型的棲地,包括公園、行道樹等環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ajor commixtus Swinhoe, 1868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大山雀在台灣是迷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ajor commixtus Swinhoe, 1868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主要以小型昆蟲等無脊椎動物和花、嫩葉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ajor commixtus Swinhoe, 1868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鳴叫聲不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ajor commixtus Swinhoe, 1868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ajor commixtus Swinhoe, 1868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大山雀在其主要分布區域內數量普遍,生存亦尚未遭受威脅。依據國際鳥盟的鳥類資料庫,本種在全球的分布範圍約有一千萬平方公里,總族群數在一千萬隻以上,屬於不需要關照的等級。
台灣不是大山雀的主要分布地區,在國內未列於野生動物保育名錄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ajor commixtus Swinhoe, 1868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Parus 拉丁文指山雀。major 在拉丁文是比「大更大的意思。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ajor commixtus Swinhoe, 1868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