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頭部黑藍色,臉頰白色,後頸有白斑,上背和肩橄欖綠色,腰鉛灰色,尾上覆羽暗灰藍色,尾羽黑色、羽緣藍色,兩根中央尾羽藍色,外側兩對尾羽的外側白色。翼黑褐色,飛羽外側羽毛的羽緣灰藍色,大覆羽和中覆羽具兩條白色翼帶。身體腹面黃色,下頦、喉部至腹部中央有一條黑色縱帶,尾下覆羽靠身體的一半黑色,外部白色。喙黑色,跗蹠及趾鉛灰色。雌雄鳥外形相似,但雌鳥腹部的中央黑帶比較窄也比較短。亞成鳥似雌鳥,但顏色較黯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廣泛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區、中國西南地區(甘肅、寧夏、陝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及越南。台灣分布於中、高海拔闊葉樹林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4個亞種,條列如下:P. m. insperatus 出現在台灣。P. m. monticolus 分布在喜馬拉雅山的西部與中部,即巴基斯坦北部與尼泊爾西部。P. m. yunnanensis 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區的東部,緬甸西部、北部與東北部,中國中部至甘肅一帶,以及越南西北部。P. m. lengendrei 分布於越南中南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分布於中、高海拔的闊葉樹林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綠背山雀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也是台灣特有亞種。部分個體在冬天有降遷現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小型昆蟲、蛾、蝶、種子、果實等。食用蛾、蝶時,並不拔除翅膀,只啄食身體的部分,也不整隻吞下。關原地區親鳥育雛時提供的食物毛蟲類佔72%,蛹或成蟲腹部佔8%,鱗翅目成蟲佔3% (莊美真 2006)。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可見單獨或成對在枝葉間覓食,也可見成小群活動,會利用森林、庭園或耕作區,並常與紅頭長尾山雀、冠羽鳳鶥、煤山雀和台灣戴菊等形成混合鳥群一起活動。冬季有降遷現象,有時甚至會到低海拔平原度冬,春季才漸漸移棲至高山繁殖。常發出輕快的「急、急-救-」叫聲來與同群個體聯繫,也會發出連續很多聲的「啾、啾、啾」叫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一夫一妻制,有偶外交配行為 (蕭明堂2006)。繁殖季主要是3至6月,但秋天也有個體還在育幼。巢築在樹洞中,以乾樹葉、羽毛、苔蘚等為巢材,卵殼灰白色有紫紅褐色斑點。也會利用人工巢箱來繁殖。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巢箱中,每巢平均6.3±0.71枚卵,需要約18至19天孵化,同巢幼鳥在兩天內全部孵出,雛鳥約在21至23天離巢 (蕭明堂 2006)。在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內,利用巢箱繁殖者的孵卵期為13.6天,育雛期20.9天,每窩產卵數5.0±0.9枚,卵孵化率72.0%;孵卵期階段的卵存活率為0.80;育雛期階段幼鳥存活率為0.63;繁殖全期的生殖成功率為0.51;孵卵期由雌鳥單獨負責孵卵,雄鳥則會攜帶食物回巢供給雌鳥所需 (沈秀雀 2008)。蛇類是重要的天敵。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綠背山雀的其它亞種在全世界的分布廣泛,各地的數量也相當普遍,國際鳥盟將其列於不需要採取保育行動的類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綠背山雀在台灣的數量相當普遍,但因有一些捕捉壓力,在野生動物保育法中被列為第三級其它應予保育的等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Parus 拉丁文指山雀,monticola 拉丁文指居住在山上的人,insperatus 拉丁文是沒有預期的意思,或許是指本種在台灣高山出現是沒有被預期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