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unella collaris fennelli Deignan, 1964

Prunella collaris fennelli Deignan, 1964 岩鷚
Prunella collaris fennelli Deignan, 1964 岩鷚
Prunella collaris fennelli Deignan, 1964 岩鷚
Prunella collaris fennelli Deignan, 1964 岩鷚
岩鷚
領岩鷚
臺灣特有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綜合描述

體長約15cm,雌雄鳥羽色相同。喙黑色,喙基黃色,頭及頸部為鼠灰色,虹膜褐色,眼環白色,喉白色、有褐灰色橫斑,背灰褐色,有灰褐色縱紋,雙翼及尾羽黑褐色,覆羽尖端白色,初級飛羽外緣淡褐色,胸部及腹部灰色,腋及腹側栗赤色,腰及尾上覆羽紅褐色,尾下覆羽栗色。亞成鳥羽色與成鳥類似,但喙基粉紅色,體色黯淡,羽色對比不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unella collaris fennelli Deignan, 1964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世界僅分布在古北區,包括西北非、中歐、南歐、西亞、中亞、西伯利亞南部、北韓、日本、蒙古、中國西北、東北及西南部、西藏、喜馬拉雅山及台灣。在其分布範圍內,大多僅出現於山區的裸露礫石地或寬廣草原。台灣廣泛分布於海拔 3,000m 以上的山區,尤其以裸露地及森林界線以上較為常見(翟鵬 1977,沙謙中1986,顏重威 1984)。台灣的岩鷚並不做長程遷移,但冬季會有海拔上的垂直降遷,常可在海拔 2,500m 左右的山區見到,甚至可降至海拔 1,500m 左右的山區崩塌地 (沙謙中1986)。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unella collaris fennelli Deignan, 1964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岩鷚科 (Prunellidae) 的一員。岩鷚科目前有1屬13種 (Dickinson 2003),僅分布於舊大陸,主要以歐亞大陸為主,中國擁有9種岩鷚科鳥類,岩鷚是岩鷚科中分布最廣泛的種類。Sibley & Ahlquist (1990) 的核酸雜合(DNA-DNA hybridization) 研究,將 Prunella 屬鳥類置於文鳥科 (Prunellidae) 內,視為岩鷚亞科 (Prunellidae)。本種目前分為9個亞種,分別是 collaris,subalpina, montana, rufilata,whymperi, nipalensis,tibetana, erythropygia, fennelli 亞種 (Dickinson2003),其中 fennelli 亞種僅分布於台灣山區,為台灣特有亞種,erythropygia 亞種分布於西伯利亞南部、蒙古、中國東北、韓國及日本,tibetana 亞種分布於中國西北及青康藏高原北部,nipalensis 亞種分布於喜馬拉雅山東部及中國西南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unella collaris fennelli Deignan, 1964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台灣海拔 3,000m 以上的裸露地或寬廣處,可說是台灣分布海拔高度最高的留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unella collaris fennelli Deignan, 1964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岩鷚在台灣為留鳥,也是台灣特有亞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unella collaris fennelli Deignan, 1964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主要以昆蟲及植物種子為食。覓食方式主要為覓啄 (glean)。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unella collaris fennelli Deignan, 1964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甚少出現於濃密森林內,繁殖季時成單獨或二、三隻成群活動,領域性並不明顯,非繁殖季時則會三、五隻或十數隻成群活動。性不懼人,常接近人類。常在地表尋找食物,飛行時僅做短距離移動。覓食或行進時常發出柔弱的單音叫聲,繁殖期則會發出婉囀多變的鳴唱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unella collaris fennelli Deignan, 1964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在台灣的繁殖情形,有小林桂助於1978年7月5日在合歡山觀察到親鳥撫育幼雛的紀錄(顏重威 1984)。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unella collaris fennelli Deignan, 1964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岩鷚在台灣高海拔的裸露地並不難見到,目前並沒有明顯的生存威脅。
在保育等級上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unella collaris fennelli Deignan, 1964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Prunella 源於拉丁文,是棕色的意思。collaris源出於拉丁文,是「領」或「頸」的意思。fennelli 應是指其採集者 C. H. Fennell。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runella collaris fennelli Deignan, 1964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