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色。額和頭頂栗赤色,眼先和喉淡鮮黃色,體背面、翼覆羽和尾羽欖褐色。飛羽欖褐色,內瓣暗褐色。體腹面一致欖黃色,喉和頸有褐色細縱斑。喙暗褐色,跗蹠黃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achyris ruficeps praecognit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緬甸、寮國、越南和中國的西部、西南部、華中、華南、海南島以及台灣。台灣於全島各地林區均可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achyris ruficeps praecognit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6個亞種,條列如下:S. r. ruficeps 分布於印度東北部、緬甸西部和西北部、喜馬拉雅東部和中國西藏東南部。S. r. bhamoensis 分布於緬甸東北部、中國雲南西北部。S. r. davidi 分布於中國中部、東部和南部、中南半島至寮國北部。S. r. praecognita 分布於台灣。S. r. goodsoni 分布於海南島。S. r. pagana 分布於越南南部。台灣亞種 S. r. praecognita 僅分布於台灣。Collar & Robson (2007) 將屬名改為Stachyridopsis。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achyris ruficeps praecognit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自平地丘陵地帶至海拔 2,500m高山的森林底層和叢藪都可見其蹤跡 (Yen1990),但性羞怯,多隱藏於濃密的草叢裡,觀察不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achyris ruficeps praecognit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紅頭穗鶥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也是台灣特有亞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achyris ruficeps praecognit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蟲食性。啄食甲蟲、螞蟻、鱗翅目幼蟲、膜翅目幼蟲和蜘蛛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achyris ruficeps praecognit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常見與其它小鳥如繡眼雀鶥、紅頭長尾山雀等混群活動。鳴叫多在晨昏時刻,常聽到的鳴叫聲有連續 5 音節的哨音「嘟、嘟、嘟、嘟、嘟」和2音節的「唧-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achyris ruficeps praecognit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繁殖期在4至7月 (顏重威 1984)。築巢於離地 20 至 120cm 的草叢裡,巢圓形,由芒草葉編織而成,巢口開於上側。巢的大小為高 180cm、寬 100cm、口徑 50cm、深 60cm。每窩產卵4至5枚,卵白色而有淡赤褐色小污斑 (Yamashina & Yamada 1937, Hachisuka &Udagawa 1951)。卵的大小為 17 × 13cm。雌雄鳥輪流孵卵和育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achyris ruficeps praecognit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紅頭穗鶥的種群數量甚為普遍,目前並無生存危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achyris ruficeps praecognit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屬名 Stachyris 是希臘文 stakhus「麥穗」與 rhis「鼻子」的合併字,指鼻孔旁的覆蓋物。種名ruficeps 是拉丁文 rufus「紅色」與 ceps「頭部」的合併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顏重威、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achyris ruficeps praecognita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