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chypteryx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12

Brachypteryx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12 小翼鶇
Brachypteryx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12 小翼鶇

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型。背面為暗橄欖褐色,白色眉斑甚為醒目,腹面腮、喉近黃褐色,胸部欖灰褐色,腹部中央近白色,尾下覆羽赤褐色。翼短小,僅及尾羽基部。喙黑色,跗蹠及趾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rachypteryx montana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西藏、尼泊爾、印度東北部至華中、華南、中南半島以及台灣、菲律賓、印尼等地。台灣分布於全島海拔 1,000 至 2,500m 的山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rachypteryx montana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台灣的小翼鶇於1912年 Ogilvie-Grant 首次發現時,曾被認為是一獨立種,張萬福 (1985)亦將小翼鶇視為獨立的特有種。其分類地位為獨立的特有種或特有亞種,有待進一步研究。2006年8月於德國舉行的國際鳥類學會議中,有報告指出,據生物化學的初步研究,產於台灣的小翼鶇與種內各族群的差異顯著,羽色與鳴聲均不相同,而且為最原始的族群,有資格提升為獨立的特有種。本種的分布範圍自喜馬拉雅山東南至印尼,共分為14個亞種,除 B. m. cruralis 及 B. m.sinensis 兩亞種分布於大陸地區外,其它亞種均分布在島嶼上,為各島嶼的特有亞種,各亞種的分布地區條列如下:B. m. goodfellowi 分布於台灣,為特有亞種。B. m. cruralis 分布喜馬拉雅、緬甸、中國西部、泰國西北及中南半島北部。B. m. sinensis 分布於貴州北部、廣西、湖南及福建西北部。B. m. poliogyna、B. m. andersoni、B. m. mindorensis、B. m. brunneiceps、B. m. mindanensis、B. m.malindangensis、B. m. sillimani 以上7個亞種分布於菲律賓群島。B. m. erythrogyna、B. m. saturate、B. m. montana、B. m. floris 以上4個亞種分布於印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rachypteryx montana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中海拔闊葉林底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rachypteryx montana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小翼鶇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也是特有亞種。終年居留同一棲地,不做遷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rachypteryx montana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昆蟲為主食,亦攝取少數果實。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rachypteryx montana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經常隱匿於接近地面的灌叢密枝陰暗處,生性極為隱密。常可於近距離聽到響亮的聲音發自葉叢後方,但不輕易露臉,當人走近時大多僅停止鳴唱而不逃離,偶因鄰近鳥隻侵入其領域,為驅逐入侵者會短暫跳出,隨即再沒入密叢。爭吵或興奮時,白色眉斑會明顯張大。其鳴唱聲為一連串下降崩落的「唏⋯唏、葛哩、葛哩、」響亮歌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rachypteryx montana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繁殖期在5至6月間。築巢於濃密的草叢中,以乾草、草莖、芒草穗為材料。每巢約產卵3枚,卵呈橢圓形,白底,略帶褐色小斑點(張萬福1985)。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rachypteryx montana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小翼鶇生性隱密,不易觀察,在其分布範圍內,依鳴聲判斷其數量尚稱普遍,應無生存上的危機。唯觀察不易,對其生態習性瞭解不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rachypteryx montana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本種在舊保育名錄列名第三級,2008年公布的新名錄則改為一般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rachypteryx montana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屬名 Brachypteryx 源自希臘文,Brachy 是「短的」的意思,pteryx 是「翅膀」的意思,指本屬鳥類的翼羽短小。種名 montana 是拉丁文「山區的」的意思,意指本種棲息於山區。亞種名 goodfellowi 為紀念英國鳥類學者 WaterGoodfellow (1866-1953) 而來。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rachypteryx montana goodfellowi Ogilvie-Grant, 1912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