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的羽色相同,喙鉛灰色、形狀細而直,額及頭污灰色,雜有黑褐色細橫斑,具有一條明顯的暗褐色過眼線,後頸及背為灰褐色,頭至背中央有一條黑色縱線,翼淡棕色,肩羽及三級飛羽具有黑色縱紋,羽緣具白色斑點,尾灰褐色,有數條黑褐色橫斑,頦灰白色,喉、前頸及胸棕黃色,密雜黑褐色細橫斑,下胸、腹及脇黃白色,雜有黑色矢形細斑,尾下覆羽棕黃色,具稀疏黑褐色橫斑,腳鉛灰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Jynx torquilla sinensis Hesse, 1911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世界繁殖於歐亞大陸、庫頁島及日本,度冬於非洲、印度、東亞及東南亞。台灣以西部及北部的紀錄較多,離島金門、馬祖更容易見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Jynx torquilla sinensis Hesse, 1911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在啄木鳥科中屬於相當特別的蟻鴷亞科(Jygninae),蟻鴷亞科只有1屬2種。另一種是分布於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棕頸蟻鴷 (J.ruficollis)。本種分為6個亞種,出現於台灣的個體應該是 J. t. sinensis,繁殖於西伯利亞東部、日本及中國東北、華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Jynx torquilla sinensis Hesse, 1911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多出現於接近海邊的草原、農田、樹林、魚塭等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Jynx torquilla sinensis Hesse, 1911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蟻鴷在台灣為稀有的過境鳥與冬候鳥。過去由於發現的紀錄稀少,因此認為是迷鳥,但是近年發現的紀錄較多,大部分個體應該是台灣春秋兩季的過境鳥,少部分冬季會在台灣停留。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Jynx torquilla sinensis Hesse, 1911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多單獨出現,大多於地面活動,跳躍前進,以舌黏食地面或朽木中的螞蟻、白蟻及小昆蟲。頭能向各個方向扭轉,扭轉角度可接近180°主要以螞蟻、白蟻、蟻卵及蟻蛹為食,也會吃一些小昆蟲。其進食方式是以很長的舌來黏食蟻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Jynx torquilla sinensis Hesse, 1911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不善於攀樹,也不會啄樹幹,行為與其它啄木鳥明顯不同。鳴聲短促而尖銳,發出8至15聲的「卡卡卡卡⋯⋯」聲,會連續重複數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Jynx torquilla sinensis Hesse, 1911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根據中國東北的觀察,其繁殖季為5月至7月,於樹洞或是啄木鳥的廢洞中營巢。每窩產卵5至14枚,多為7至12枚,雌雄鳥共同孵卵育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Jynx torquilla sinensis Hesse, 1911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目前蟻鴷在全球的族群數量與棲地並沒有明顯的重大威脅。
蟻鴷雖然在台灣出現的數量稀少,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Jynx torquilla sinensis Hesse, 1911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Jynx是源自希臘文對蟻鴷這種鳥的稱呼。torquilla 是「纏繞的」意思,應是指蟻鴷的頭會像蛇一樣纏繞。sinensis 是「中國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Jynx torquilla sinensis Hesse, 1911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