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約40cm。頭圓,無耳羽。顏盤褐色,雜有暗褐色羽毛,邊緣黑褐色。眼深褐色,具粉紅色的細眼圈。頭頂至後枕有黃褐色斑點。背面大致為褐色或灰褐色,有細蟲蠹斑。翼及尾羽有黃褐色橫帶。肩羽有黃白色斑點。腹面黃褐色,密布深褐色縱橫交錯斑紋。跗蹠被羽至趾,黃褐色。喙黃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ix aluco yamadae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廣布於古北界,自歐洲向東延伸至華中及台灣。台灣於高海拔山地零散分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ix aluco yamadae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11個亞種,與台灣地緣關係較接近的亞種條列如下:S. a. yamadae分布於台灣。S. a. nivicola分布於喜馬拉雅、緬甸至華中。台灣是整個亞洲唯一有灰林鴞的島嶼,1908年Ogilvie-Grant 根據台灣的標本首度發表時,認為是與華中相同的亞種nivicola,山階芳磨於1936年訂為新亞種yamadae,成為台灣的特有亞種。兩者形態上的差異,yamadae 的體型較小,nivicola的體型較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ix aluco yamadae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台灣的紀錄多位於海拔1,800公尺以上的針闊葉混合林,顯見仍保有古北區鳥種對溫帶氣候的偏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ix aluco yamadae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灰林鴞在台灣為稀有的留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ix aluco yamadae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鼠類及鳥類為主食,以高海拔特有的台灣森鼠及高山白腹鼠為大宗;鳥類以燕雀目小鳥為主,曾有捕食黃嘴角鴞與鵂鶹的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ix aluco yamadae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白天停棲於森林深處的樹上休息,也偶見於公路旁不遠處的樹上。完全夜行性,夜間至森林間隙邊緣覓食,尤其新中橫公路塔塔加地區的灰林鴞偏好至道路兩旁覓食,在夏季特別明顯,且偏好停棲在路旁的交通號誌頂端,推測是有利於搜尋路旁水溝內的鼠類。對人類低頻度的活動尚可容忍。國外資料顯示為成對終年共同生活。最常發出的鳴聲為急促的2聲「忽忽」,第二聲略拖長;或是3聲的「忽忽忽」。有時也會發出像帶鼻音的單音「嗯」。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ix aluco yamadae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營巢於樹洞或其它鳥類舊巢。產3至4枚卵。產卵期在2至4月間,幼鳥於5至6月間離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ix aluco yamadae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灰林鴞在全球的分布範圍甚廣,族群趨勢穩定,目前全球族群數量估計有200萬至600萬隻(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9)。然而灰林鴞在台灣的族群數量稀少,國內紅皮書估計族群數量約250至1,000隻。生活於偏遠森林中,如同褐林鴞的情形,雖然在野鳥市場上甚少出現,但山區獵人經常性的夜間狩獵,可能構成零星的獵捕威脅。有些地區的個體夜間習慣停棲於固定的棲點覓食,例如新中橫公路某些路段的路標上,近年鳥類攝影愛好者造訪,頻頻以強燈拍照,對其生息是否造成干擾值得注意。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ix aluco yamadae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灰林鴞在台灣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包含於鴞形目)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台灣受脅鳥種紅皮書列為「易危」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ix aluco yamadae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國際上有華盛頓公約(CITES)包含於整個鴞形目列入附錄II,IUCN或BirdLife並未列為受脅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ix aluco yamadae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Strix拉丁文意指「鴞」。allocco拉丁文意指「灰林鴞的義大利名」。學名全意為「義大利文所稱的灰林鴞」。亞種名 yamadae 係紀念日本人山田信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ix aluco yamadae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