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臺灣生命大百科
Taiwan Encyclopedia of Life
關於本站
最新消息
物種分類系統
物種圖庫
生物圖書館
影片專區
物種頁面
大百科大聲公
看更多
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
(Sclater, 1875)
中文名
臺灣山羌
中文別名
麂,山羌,羌仔
分類位階
Subspecies
(亞種)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偶蹄目
>
鹿科
>
麂屬
>
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
作者:陳建宏
來源: 陳建宏
圖片詳情
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
作者:劉俊甫
來源: 劉俊甫
圖片詳情
物種解說
上次更新
2013-04-30 14:44:34
描述
臺灣山羌為臺灣產3種鹿科動物(另兩種為水鹿和梅花鹿)中體型最嬌小者。身體背部暗黃褐色,吻端及額頭為暗褐色,額內緣至角基內側各有一黑色條紋;雄羌額頭黃色,具有短角(僅年長老羌的角有分叉),角基部隆起,具絨角期和硬角期週期,每年會脫落後重長;雌羌額頭呈盾牌狀黑斑,不長角,僅具骨質隆起。上胸部和體側為灰褐色。鹿科動物的上門齒退化消失,雄羌的上犬齒突出,有如食肉動物之犬齒般。頭體長40至70公分,尾長5至10公分,體重多為8至12公斤。齒式:門齒0/3,犬齒1/1,前臼齒3/3,臼齒3/3;全部的牙齒數有34顆。
作者
鄭錫奇
資料提供
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
生物學
一般而言,臺灣山羌為獨居性動物,雖然全日都會活動,但以清晨和昏黃活動最旺盛。草食性,食物以植物的細葉幼芽及嫩草為主。生性敏感膽怯,遇敵害會先靜止或躲藏,並張眼直視警戒,偶會伴隨跺腳行為;俟接近時,會翹舉白尾迅速逃竄。受驚嚇或聯繫同伴時叫聲似狗吠般,呈一連串單音短促高揚鳴聲,故有吠鹿之稱。
作者
鄭錫奇
資料提供
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
保育
臺灣昔日狩獵野生動物的活動及山產店野生動物買賣行為盛行的年代,臺灣山羌是山產野味中極受歡迎的野生動物,長期以來面臨著強大之盜獵壓力。目前列名於「野生動物保育法」其他應予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
作者
鄭錫奇
資料提供
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
分布
臺灣山羌為臺灣特有亞種,自低海拔山麓至海拔3,000公尺的山區森林均有分布。
作者
鄭錫奇
資料提供
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
棲地
以天然的闊葉林或混生林較常發現。
作者
鄭錫奇
資料提供
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
參考文獻
鍾榮峰。2009。國科會98年度媒體製作試辦方案-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史溫侯 福爾摩沙哺乳動物紀行。田野事業文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