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rvus nippon taiouanus Blyth, 1860

Cervus nippon taiouanus Blyth, 1860 臺灣梅花鹿
Cervus nippon taiouanus Blyth, 1860 臺灣梅花鹿
Cervus nippon taiouanus Blyth, 1860 臺灣梅花鹿

綜合描述

頭體長約150公分,尾長約13公分,體重50~80公斤,肩高70~90公分。梅花鹿是因有白色似梅花的斑點分佈於背上而得名。身體毛色夏季為淡栗色,背部正中線為黑色帶,其兩側各有約20個白斑,冬季則為茶褐色,白斑較不明顯。通常公鹿體型較大,出生後第一年並不長角,從兩歲時開始長角,而且每年增加一個分叉,直到五歲以後才停止分叉,叉角基部之分枝向前方斜出。鹿角的生長具年週期性,春天初長之角為具有活組織之鹿茸,隨後於夏季有磨角行為,鹿角並會硬化成硬角,冬末硬角會脫落。雌鹿的體型較小,頭上不長角。齒式:門齒0/3,犬齒0/1,前臼齒3/3,臼齒3/3;總齒數=32。


梅花鹿是一種溫馴的動物,生性敏感而機警,若有任何風吹草動,牠們會馬上伸長脖子,瞪大眼睛注視,進入警戒狀態。清晨和黃昏為其活動覓食高峰,夜間雖有覓食行為,但活動量相對較少。主食為樹葉、嫩芽及青草,牠們通常在固定的地方覓食。中午時,常會選擇樹蔭處靜臥,將剛剛吃下的東西反芻咀嚼。春天時常用嘴舌理毛,以保持乾淨;不過在秋天換成顏色較深的冬毛後,雄鹿則會在地上打滾,將自己弄得一身是泥,泥中通常會混伴尿液或腺體分泌物,此可吸引雌鹿的注意或標示領域用。當秋季交配的季節來臨時,雄鹿會彼此用以硬化的鹿角進行卡角打鬥,以爭取鹿王的地位及與雌鹿交配的權利。梅花鹿的配對系統為一雄多雌制。交配後的母鹿懷胎約八個月,於次年七月至十一月間生下小鹿,一胎一仔。梅花鹿的利用價值很高,鹿皮可製皮飾,鹿茸是有名的中藥補品,據「本草綱目」記載,鹿的角、筋、血、膽、髓,都有滋補之效,總計鹿身上可做藥的部位就有二十幾種;鹿肉則是頗受歡迎的山珍野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鄭錫奇 資料提供:鄭錫奇 審訂:鄭錫奇 來源學名:Cervus nippon taiouanus Blyth, 1860 上次更新:2013-11-06

分布

台灣從遠古時代的鹿群遍野,到荷蘭據台時代年對外輸出十萬張鹿皮,過度的濫捕及平原棲地的縮減,導致族群量急遽銳減,終於在1969 年後自野外消失,僅剩存於動物園及私人養殖場之圈養族群。然而,梅花鹿與台灣先住民文化、台灣歷史,甚至台灣文化都有密不可分的關連。為保存本種固有品系,墾丁國家公園於1983年於社頂進行梅花鹿復育,1986年由台北動物園提供 26 隻梅花鹿作為復育種源,至今已歷時近 20 年,在墾丁野地已有近500隻梅花鹿活動,並於1994年在復育區外野放梅花鹿。此外,綠島亦有部分人工飼養族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鄭錫奇 資料提供:鄭錫奇 審訂:鄭錫奇 來源學名:Cervus nippon taiouanus Blyth, 1860 上次更新:2013-11-06

棲地

台灣特有亞種,昔日主要棲息於海拔200公尺以下的草原、丘陵地及山麓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鄭錫奇 資料提供:鄭錫奇 審訂:鄭錫奇 來源學名:Cervus nippon taiouanus Blyth, 1860 上次更新:2013-11-06

保育狀態

為台灣野外滅絕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鄭錫奇 資料提供:鄭錫奇 審訂:鄭錫奇 來源學名:Cervus nippon taiouanus Blyth, 1860 上次更新:201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