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臺灣生命大百科
Taiwan Encyclopedia of Life
關於本站
最新消息
物種分類系統
物種圖庫
生物圖書館
影片專區
物種頁面
大百科大聲公
看更多
Herpestes urva formosanus
(Bechthold, 1936)
中文名
食蟹獴
中文別名
棕簑貓,膨尾狸
保育
分類位階
Subspecies
(亞種)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食肉目
>
獴科
>
獴屬
>
Herpestes urva formosanus
作者:黃淑芬
來源: 黃淑芬
圖片詳情
Herpestes urva formosanus
作者:沈錦豐
來源: 沈錦豐
圖片詳情
Herpestes urva formosanus
作者:沈錦豐
來源: 沈錦豐
圖片詳情
Herpestes urva formosanus
作者:沈錦豐
來源: 沈錦豐
圖片詳情
物種解說
上次更新
2013-04-30 14:44:39
描述
食蟹獴的頭部細長,吻端突出,相對於頭部和尾部,身體呈現膨大的紡紡錘狀流線型;身體的體毛與尾毛均長而膨鬆,質地粗硬,呈灰棕色末端色白,故又稱棕簑貓、膨尾狸。嘴角經臉部至頸側有一明顯的白色鬃毛;四肢細短為暗褐色,各具五趾,趾間略有蹼,呈新月形。頭體長 36至46 公分,尾長17至28 公分,體重1.8至3.2公斤。齒式:門齒3/3,犬齒1/1,前臼齒4/4,臼齒2/2;全部的牙齒數有40顆。
作者
鄭錫奇
資料提供
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
生物學
食蟹獴為日行性動物,但以清晨或傍晚較為常見。平時棲息於溪流附近之森林中,以岩洞或自掘之洞穴為居所。覓食時常會移至溪流附近,善於游泳潛水;食物包括鼠類、蛇、蜥蝪、蛙、魚等脊椎動物,以及淡水蝦蟹、蝸牛、大型昆蟲等無脊椎動物。排遺呈短棒狀或直條狀,內含物多為大量之甲殼類或昆蟲類碎片,常排放於溪邊沙地上或林間的路徑旁,明顯可見。每年7月至翌年1月為生殖季,每胎可生產1至2隻幼獴。
作者
鄭錫奇
資料提供
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
保育
目前捕捉的壓力雖然不大,但溪流生態的破壞及河川污染對其生存的影響可能影響其生存。目前列名於「野生動物保育法」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
作者
鄭錫奇
資料提供
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
分布
食蟹獴為臺灣特有亞種,主要分布於低至中海拔山區。
作者
鄭錫奇
資料提供
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
棲地
森林及溪流附近。
作者
鄭錫奇
資料提供
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
參考文獻
鍾榮峰。2009。國科會98年度媒體製作試辦方案-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史溫侯 福爾摩沙哺乳動物紀行。田野事業文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