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金黃鼠耳蝠為中型的蟲食性蝙蝠。臺灣的蝙蝠毛色通常以黑、灰、棕色居多,因此身體毛色呈鮮黃色或淺棕色的金黃鼠耳蝠就顯得相當亮麗而特別,其腹面顏色相對較淡。鼻部單純,耳殼呈橢圓形,耳珠長而尖細。前肢與掌指骨均特化伸長,連接皮膜形成雙翼,飛膜暗褐色,指間膜為黃色,對比明顯;前肢僅拇指有爪,後肢具五趾均有爪。頭軀幹長5至6.4公分,尾長4.6至5公分,前臂長4.5至5.5公分,體重14至18公克。齒式:門齒2/3,犬齒1/1,前臼齒3/3,臼齒3/3;全部的牙齒數有38顆。
夜行性,以昆蟲(如鞘翅目、雙翅目、鱗翅目等昆蟲)為食,也會捕食蜘蛛。5至6月為繁殖期,懷孕母蝠每年僅懷一胎,每胎產一仔蝠;7至9月為哺育期,夏季時群集數量可達數百隻;9月起會陸續遷移他處度冬,翌年再飛返,週而復始,年年不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鄭錫奇 資料提供: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 來源學名:Myotis formosus flavus 上次更新:2013-04-30

分布

Myotis formosus這一種蝙蝠分布的範圍包括阿富汗到北印度、尼泊爾、中國的西藏和華南一帶,以及臺灣。臺灣的種類為特有亞種(M. f. flavus),目前所知僅侷限分布在臺灣中、南部及東部局部低海拔區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鄭錫奇 資料提供: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 來源學名:Myotis formosus flavus 上次更新:2013-04-30

棲地

目前所知,金黃鼠耳蝠棲息處所偏好人類住宅區域,如住家屋簷下橫樑、燈罩,以及公園與校園裡闊葉樹種的葉叢內。雲林縣水林鄉有一處三合院古厝的橫樑上,每年3月起就會有金黃鼠耳蝠陸續飛抵此處棲息。近年來亦陸續發現牠們會利用寬葉型樹種(如欖仁樹、桃花心木等)的葉間作為棲所,金黃色的體色隱藏在綠葉間,成為一絕佳的保護色,不易被人察覺尋獲。特別的是,最近研究人員曾在高海拔一處洞穴中發現度冬個體(暨度冬棲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鄭錫奇 資料提供: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 來源學名:Myotis formosus flavus 上次更新:2013-04-30

保育狀態

金黃鼠耳蝠原本和渡瀨氏鼠耳蝠(Myotis ruforniger watasei)被視為同一種,2003年經學者從新檢視確認為不同的種類。渡瀨氏鼠耳身上的毛髮為暗橘色,毛的末端為黑色,而耳殼上緣、鼻孔周圍、拇指、腳趾以及尾部末端都鑲著黑邊,分布區域以山區為主;這些特徵與金黃鼠耳蝠明顯不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鄭錫奇 資料提供: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 來源學名:Myotis formosus flavus 上次更新:2013-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