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Linnaeus, 1758

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Linnaeus, 1758 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Linnaeus, 1758 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Linnaeus, 1758 穿山甲
穿山甲
土龜,悶仔,中國鯪鯉
臺灣特有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受脅評估指標 極危(CR)極危(CR)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受脅評估指標 CITES附錄一:有滅種威脅須嚴格管制CITES附錄一:有滅種威脅須嚴格管制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穿山甲的頭顱呈圓錐狀,鼻吻端尖而突出,口腔無牙齒,但具有長條狀的舌頭,伸長時可達 20 公分。眼睛小型、眼瞼厚實,頭部上緣、身體背面與側面布滿如覆瓦狀的灰褐色鱗片;腹部裸露,與四肢內側及鱗片間均有散生的赤褐色粗毛。軀體似紡錘狀,四肢粗短,各具五趾及爪,惟前肢之爪特別發達增長。頭體長44至56公分,尾長31至35公分,體重3至6.3公斤。
穿山甲能以強壯的前肢挖掘洞穴尋找食物(蟻類)或作為棲住的地方。蟲食性,以白蟻與螞蟻為主食,進食時以長而具黏性的舌頭黏取蟻類吞食。白天蟄居在洞穴內,夜間始外出活動覓食。行走時動作緩慢,具爬樹及游泳的本領。遇危險時會將頭部朝向腹部內捲曲成球狀,以背部硬鱗朝外抵禦敵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鄭錫奇 資料提供: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 來源學名: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上次更新:2013-04-30
其他來源內容
頭體長40-60cm,尾長30-40cm,體重多在2-5之間,最重可達8-9kg。雄性個體通常重於雌性個體,體型也略大, 除臉部、腹部和四肢內側之外,全身覆蓋著角質鱗片,鱗片間有少許剛毛,尾部扁平亦富有鱗片。頭較小,上下顎沒有牙齒, 眼睛和耳朵小,吻端尖,舌頭細長有黏性,適合黏取蟻類吞食。四肢短,皆具5爪,前腳之爪強壯伸長且以第3爪最長,適合挖掘。齒式:無齒。 以蟻類為主要食物,善挖掘與爬樹,野外可見其挖掘覓食的土洞,亦有用來休息的地洞。以夜間活動為主,剛入夜及日出前2-3小時移動較為頻繁,偶而會在白天活動,行動緩慢,遇敵害時會蜷縮成一團以保護自己,除繁殖季之外,通常單獨行動。 冬季、春季為生殖季,以12-3月為生產高峰,每胎通常1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姜博仁 資料提供:姜博仁 來源學名: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1-18

分布

穿山甲為臺灣特有亞種。主要棲息在山麓至海拔 1,000公尺左右之山區,但以海拔300至500公尺較常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鄭錫奇 資料提供: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 來源學名: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上次更新:2013-04-30

棲地

以低海拔的闊葉林或次生林地較常見,偏好質地鬆軟的山坡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鄭錫奇 資料提供: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 來源學名: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上次更新:2013-04-30
其他來源內容
臺灣特有亞種。分布在臺灣本島各地海拔2,000m以下山麓、丘陵臺地、盆地與沖積平原,但以1,000m以下淺山地帶較常見。 在食物來源匱乏的前提下,尚能適應人類干擾過後的次生環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姜博仁 資料提供:姜博仁 來源學名: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1-18

保育狀態

近年來臺灣保育意識抬頭,穿山甲被捕捉的壓力雖似有減輕的趨勢,但是因為主要的棲息環境多已遭到開發墾植,野生族群己然稀少,而且可能呈不連續分布。目前列名於「野生動物保育法」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鄭錫奇 資料提供: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計畫 來源學名: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上次更新:2013-04-30
其他來源內容
淺山地區開發嚴重,加上棲地破碎化,造成求偶困難,以及仍有少數盜捕販售或食用情況。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姜博仁 資料提供:姜博仁 來源學名: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