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約25cm。全身大致為灰褐色。眼深褐色,眼周有黃色細眼圈。背部密布細白點及蟲蠹斑。尾羽上面為灰褐色,有多道不規則窄黑帶。肩羽有一道淡褐色斑。翼黃褐色,最外側4枚飛羽黑褐色,中央有一醒目的淡色斑,雄鳥為純白色,雌鳥為米黃色。內側飛羽有多道深褐色與淺褐色交錯的橫帶。雄鳥喉部有兩塊白色橫斑,喉央為深色所隔開;雌鳥此白斑不明顯,成淡色頸圈狀。胸灰黑色,有紅褐色斑點。腹部米黃色,密布細橫紋。尾下覆羽米黃色。尾羽下面為深褐色,雄鳥最外側2枚白色,末端黑色;雌鳥尾羽全為深褐色。喙紅褐色,尖端黑色。腳肉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primulgus affinis stictomus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整個東洋界,包括印度、巴基斯坦、東南亞、華南、台灣、菲律賓、印尼群島(最東至 Lombok 島)。台灣全島都有分布,但早期的分布主要在南部及台東,但近3、4年於中部、花蓮、宜蘭的族群都明顯激增,目前僅台北至苗栗之間的紀錄仍少。離島於蘭嶼有分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primulgus affinis stictomus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10個亞種,與台灣地緣關係接近者條列如下:C. a. stictomus 分布於台灣、中南半島。C. a. amoyensis 分布於中國東南部。C. a. griseatus 分布於菲律賓中北部。台灣留鳥的夜鷹由 Swinhoe 於1863年訂為新亞種 stictomus,為台灣特有亞種。然而現今的作者有些認為 stictomus 為台灣特有亞種,如Cleere(1999);有些卻認為台灣與中南半島為同一亞種,如 Dickinson(2003)。因此本亞種究竟是不是台灣特有亞種,尚待釐清。國內若干作者習稱本種為「台灣夜鷹」係因本亞種為台灣特有亞種之故,但以種的層次而言,本種不宜稱為「台灣夜鷹」。此外,有些作者稱本種為「林夜鷹」,但本種的棲息環境並非森林,此名亦不妥當,本書依其分布改稱「南亞夜鷹」。與台灣最接近的亞種為華南的amoyensis與菲律賓的griseatus。在形態差異上,stictomus的前額棕色較少、腹部米黃色;而 amoyensis前額棕色較多、腹部棕色較深。可惜筆者對griseatus 的形值資料並不清楚。但本種在台灣最初的分布在南部與蘭嶼,與菲律賓有地緣關係,與 griseatus 的關係值得進一步探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primulgus affinis stictomus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河川中下游砂石混雜的寬闊河床、接近河床的泥石裸地、人車稀少的道路上、機場、大型工業區、大型工地或校園內人少的地面等,近年越來越多個體十分適應在城鎮內的建築物屋頂棲息並繁殖,初步觀察偏好約6至8層樓高的建築,目前國內已有研究者正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primulgus affinis stictomus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南亞夜鷹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以往僅於南部普遍,中北部稀少。沙謙中(2008)認為北部的族群冬季會到南部度冬。近年全島族群有由南往北逐漸增多的趨勢,並非單純的島內遷移現象,可能與全球暖化、氣候變遷造成昆蟲分布線北移有關,值得探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primulgus affinis stictomus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空中飛行的各種昆蟲為食,主要為鱗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等類。於黃昏尚有暮光時開始飛行覓食,在空中來回不規則快速飛行,直接張嘴吞食飛蛾等空中的飛蟲。深夜昆蟲少時會改用定點守候的方式,等候獵物出現再衝出捕食。覓食需依賴視力,近年在台灣中南部多處都市城鎮的紀錄日增,顯然已會利用都市夜間的燈光來覓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primulgus affinis stictomus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晨昏及夜行性。白天伏坐於地面或平坦的岩石上,依賴本身的保護色來躲避敵害,休眠時眼微張但時時保持警戒。若遇天敵接近,會到非常接近時才飛起。腳短而無力,幾乎不行走,活動皆賴垂直起降飛行。雄鳥鳴聲為宏亮略刺耳的單音「追伊~」,重複多次,兩聲之間的間隔在0.8至3秒間,同一個體可反覆連續鳴叫45分鐘,整夜都會鳴叫,以日落後及日出前1小時為高峰期。雌鳥聲音較低沉且較少鳴叫,僅於繁殖期間其它夜鷹個體入侵領域時會起飛加入雄鳥共同鳴叫驅敵。通常邊飛邊叫,但也會停棲在高處鳴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primulgus affinis stictomus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於2至7月間繁殖,不營巢,直接於平坦的地面產卵與孵卵,有些在沙礫地,亦有在柏油或水泥地面產卵者。本科有些種類在國外早有利用人類建築物屋頂繁殖的案例,如美洲夜鷹(Chordeiles minor),台灣於近3、4年內開始出現本種在建築物屋頂繁殖的案例,至2008年這樣的案例在中南部已相當多,顯示此現象的增加趨勢非常迅速。每窩產2枚卵,大小為31 × 22 mm,淡肉紅色雜有鏽色斑點。雌鳥負責孵卵與照顧雛鳥,雄鳥負責供食。雛鳥孵化不久就有活動能力,亦具良好的掩蔽天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primulgus affinis stictomus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南亞夜鷹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原本棲息於平原及河川周遭,近年因氣候異常經常發生水患,而各級政府又對河川不斷進行整治工程,這些天然與人為的因素對本種原先在河床地面繁殖的習性,可能有所影響與改變。近年分布範圍有擴張的趨勢,城鎮及市郊可見的紀錄增多,許多個體甚至於建築物屋頂繁殖,與人類的接觸日益頻繁,因而被人因好奇而捕抓或干擾的情形也大為增多。不過整體族群並無明顯受脅現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primulgus affinis stictomus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南亞夜鷹在台灣非保育類,但台灣受脅鳥種紅皮書列為「易危」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primulgus affinis stictomus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南亞夜鷹在國際上並無特別的保育措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primulgus affinis stictomus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Caprimulgus拉丁文意指「夜鷹」。affinis 拉丁文意指「有關聯的」。學名全意為「有關聯的夜鷹」。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primulgus affinis stictomus Swinhoe, 1863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