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echotypa formosana (Pic, 1917)

Moechotypa formosana (Pic, 1917) 埔里艷天牛

綜合描述

體長約1.8~2.3公分,體色為灰色至鐵灰色,體表紋路似樹皮,具有良好的保護色,前胸具有2道縱向隆起,而翅鞘基部具有短縱脊,縱脊的前後延伸出磚紅色的縱條紋,翅鞘後段具有不規則的磚紅色細紋,翅鞘末端外緣有很明顯的長毛,前足跗節明顯較寬,觸角長度有超過翅鞘末端,雄蟲的觸角長度約為體長的2倍,而雌蟲的觸角長度則略超過翅鞘末端。
成蟲全年皆可活動,屬於常見的種類,夜行性且具有趨光特性,食性不明,在山區的光源附近很容易發現牠們的蹤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Moechotypa formosana (Pic, 1917) 上次更新:2014-08-31

分布

僅分布於台灣,廣泛出現於全島低山地區,如新北市烏來、桃園縣拉拉山、南投縣清境農場、南山溪、杉林溪、嘉義縣阿里山及高雄縣藤枝等地區皆有發現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Moechotypa formosana (Pic, 1917) 上次更新:2014-08-31

鑑別型特徵敘述

翅鞘基部具有短縱脊,縱脊的前後延伸出磚紅色的縱條紋,翅鞘末端外緣有很明顯的長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Moechotypa formosana (Pic, 1917) 上次更新:2014-08-31

外觀相似性

外觀與高山紅斑天牛相近,但本種的體型較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Moechotypa formosana (Pic, 1917) 上次更新:2014-08-31

棲地

棲息在平地至海拔2000公尺左右的闊葉林或針闊葉混合林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Moechotypa formosana (Pic, 1917) 上次更新:2014-08-31

保育狀態

台灣特有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Moechotypa formosana (Pic, 1917) 上次更新:2014-08-31

備註

同種異名:Hecyrida formosana。中文俗名:埔里艷天牛、台灣紅斑天牛。模式產地:Taiwan(台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Moechotypa formosana (Pic, 1917) 上次更新:2014-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