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色深褐色至黑色,體長約3.1~4公分,雌蟲體型較雄蟲長,鋸天牛屬的雄蟲大顎發達,但不像姬鋸天牛般發達,前胸背板表面光滑,外緣具有2枚明顯的鋸齒,翅鞘表面有明顯的細小點刻,觸角呈鋸齒狀,雄蟲觸角長度略超過翅鞘的1/3處,雌蟲觸角則較細且略短,長度勉強到達翅鞘的1/3處。
本種數量較粗點鋸天牛來得更少,夜行性且具有趨光性,成蟲不取食,約在7~8月份出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rionus nakamurai Ohbayashi & Makihara, 1985 上次更新:2013-05-29

分布

分布在台灣中北部的中海拔山區,如苗栗縣觀霧、台中縣武陵農場、梨山及鞍馬山等地區皆有發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rionus nakamurai Ohbayashi & Makihara, 1985 上次更新:2013-05-29

鑑別型特徵敘述

前胸外緣中央的鋸齒較長且尖銳,翅鞘表面具有細小的點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rionus nakamurai Ohbayashi & Makihara, 1985 上次更新:2013-05-29

外觀相似性

外觀近似粗點鋸天牛,但本種體型較修長,前胸背板側緣的齒突較長且尖銳,翅鞘表面刻點較細小。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rionus nakamurai Ohbayashi & Makihara, 1985 上次更新:2013-05-29

棲地

棲息在1500~2000公尺的闊葉林或針闊葉混和林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rionus nakamurai Ohbayashi & Makihara, 1985 上次更新:2013-05-29

保育狀態

台灣特有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rionus nakamurai Ohbayashi & Makihara, 1985 上次更新:2013-05-29

備註

中文俗名:中村鋸天牛。模式產地:Lishan(台中縣梨山)。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臺灣生命大百科 來源學名:Prionus nakamurai Ohbayashi & Makihara, 1985 上次更新:201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