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雄蟲體長12.3~15.5公釐,體橙色;觸角絲狀;前胸背板半圓形,前緣部有2 枚弧型的透明斑塊;腹部末端有2節乳白色發光器。雌蟲體長25.6~27.1公釐;體橙黃色;前胸背板半圓形;翅完全退化,腹部末緣有2節發光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何健鎔、方華德 資料提供: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來源學名:Diaphanes citrinus Olivier, 1911 上次更新:2016-11-29
其他來源內容
中大型的螢火蟲,因背面呈黃橙色而得名。雄蟲體長約13~16mm,複眼很大,佔了頭部的大部分體積,從腹面看則兩個卵圓形的複眼幾乎相接;前胸背板前方,也就是眼睛的上方,具有一片大形的透明隆起區;腹部腹面末端有兩排發光器。雌蟲是幼態型(neotenic, paedomorphic),體型較雄蟲大(一般在2cm以上),無後翅,不能飛行;腹部膨大,末端有兩排較不完整的發光器,能發出光點或整排光。
橙螢是典型的秋季螢火蟲,成蟲一般出現於9-11月,最早可在7月時發現。日落前後雄蟲便開始四出飛行尋找在地面發光的雌蟲,雄蟲經常在七、八米的高度飛行,發出明亮的綠色持續光,但是飛行的時間僅約30~40分鐘,之後便落地停止發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鄭明倫 資料提供:鄭明倫 來源學名:Diaphanes citrinus Olivier, 1911 上次更新:2014-05-30

分布

臺灣、中國大陸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何健鎔、方華德 資料提供: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來源學名:Diaphanes citrinus Olivier, 1911 上次更新:2016-11-29
其他來源內容
除了臺灣外,橙螢也分佈在華南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鄭明倫 資料提供:鄭明倫 來源學名:Diaphanes citrinus Olivier, 1911 上次更新:2014-05-30

棲地

分佈於海拔2,000公尺以下山區,發生期9~10月。雄蟲活動時間短,多活躍於入夜前後約1小時。雌蟲偶可見於石縫或土坡上定點發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何健鎔、方華德 資料提供: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來源學名:Diaphanes citrinus Olivier, 1911 上次更新:2016-11-29
其他來源內容
臺灣全島的低海拔到中低海拔(1500公尺以下)地區都有分佈,其模式標本產地是臺灣的日月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鄭明倫 資料提供:鄭明倫 來源學名:Diaphanes citrinus Olivier, 1911 上次更新:2014-05-30

取食策略

幼蟲是地棲性的,主要在地面活動,會取食蚯蚓、蝸牛等無脊椎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鄭明倫 資料提供:鄭明倫 來源學名:Diaphanes citrinus Olivier, 1911 上次更新:201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