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雄蟲體長14.3~15.7公釐;觸角鋸齒狀;前胸背板半圓形,橙黃色,前緣有2枚腎形透明斑;前翅黑色,翅緣有黃色細紋,外側細紋幅度較寬;腹部末端有2枚乳白色長橢圓形發光器。雌蟲體長19.1~21.0公釐;體橙黃色;翅退化為翅芽狀,前翅橙色或中央部份灰黑色;腹部末端有4枚點狀發光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何健鎔、方華德 資料提供: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來源學名:Pyrocoelia analis (Fabricius, 1801) 上次更新:2016-10-04

分布

臺灣、中國大陸、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印尼和馬來西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何健鎔、方華德 資料提供: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來源學名:Pyrocoelia analis (Fabricius, 1801) 上次更新:2016-10-04

棲地

分佈於低海拔平原與海岸防風林,澎湖、小琉球、金門與馬祖等離島亦有分佈。發生期為3~10月,長達8個月,有機會看見幼蟲與成蟲同時活動,形成地面向空中延伸的發光景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何健鎔、方華德 資料提供: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來源學名:Pyrocoelia analis (Fabricius, 1801) 上次更新:2016-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