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本種中文俗名為雙黑帶尖胸沫蟬。體長(含前翅)約9.3~11.2mm。體紡錘形,頭寬、體寬及體長之比約為1.0: 1.3: 2.8。體之背面觀為淡褐色至暗褐色。複眼黃褐色至暗褐色;單眼紅色;頭頂黃褐色至褐色;中央脊起為黃褐色。頭之側面為褐色至暗褐色,前面為暗色,額區褐色並具橫向的黃褐色脊起;頰區與口器為暗褐色。前胸背板之前半部為黃褐色,兩側邊緣為暗褐色,後半部為暗褐色。中胸小楯片黃褐色。前翅褐色,基部與中央之處各具有1條不規則的暗褐色帶狀紋;本種前翅紋路與A. intermediaUhler 及A. obliqueUhler相似(Shih et al., 2005),但其中央的縱向褐帶較寬,在1A脈中央處亦有一暗褐色斑紋。前足與中足的腿節及脛節的末端具暗棕色斑紋,後足腿節暗棕色;距之端部及基部具有規則的暗棕色帶。腹節黑色。


Shih et al. (2005)研究指出本種若蟲寄主植物包括禾本科之竹子類植物,包括Bambusa vulgaris Mc. Clure., 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 & Zucc., P. fimbriliqula Wen., P. nigra (Lodd.) Munro., P. praecox, P. pubescens Mazel ex H. de Lehaie., P. sulphurea (Carr.) A. et.; Yushania niitakayamensis (Hayata) Keng f.。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石憲宗 資料提供:石憲宗 來源學名:Aphrophora horizontalis Kato, 1933 上次更新:2014-12-18

分布

Shih et al. (2005) 檢查本種標本之分布地,包含台灣宜蘭太平山及台中合歡山等;中國河南、安黴、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Metcalf  (1962) 在其所著「全世界尖胸沫蟬名錄」中,卻記錄本種之分布包含日本,此為誤記,因於台灣(舊稱Formosa)者,該種之分布也包含日本,此乃台灣當初為日本屬地而造成Metcalf之誤記。此一類似狀況Shih et al. (2001)在台灣產耳葉蟬名錄之報告中即有指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石憲宗 資料提供:石憲宗 來源學名:Aphrophora horizontalis Kato, 1933 上次更新:2014-12-18

棲地

本種廣分布於台灣高海拔的玉山箭竹上,在大陸的棲地與寄主亦為竹類植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石憲宗 資料提供:石憲宗 來源學名:Aphrophora horizontalis Kato, 1933 上次更新:201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