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寬卵圓形,約1.9-2.6 (2.2) mm 長,1.0-1.4 (1.2) mm寬。觸角8節,約444-606 (510) μm長。眼周具骨化外緣,其內具6個盤狀孔。唇基上唇鞘,約147-183 (169) μm長。下唇約144-183 (158) µm,略短於唇基上唇鞘。足發達,細長。前足:基節約83-128 (110) µm長;轉節+腿節約244- 350 (308) µm長;脛節+跗節約267-372 (331) µm長;轉節+腿節長/脛節+跗節長約為1.00-1.18 (1.08);脛節/跗節約是2.20-3.30 (2.72)。中足: 基節約100-144 (125) µm長;轉節+腿節約272-389 (339) µm長;脛節+跗節約311-417 (377) µm長;轉節+腿節長/脛節+跗節長約為1.07-1.16 (1.12);脛節/跗節約是2.63-3.69 (3.16)。後足: 基節約103-161 (131) µm長;轉節+腿節約294-422 (365) µm長;脛節+跗節約361-478 (440) µm長;轉節+腿節長/脛節+跗節長約為1.13-1.27 (1.21);脛節/跗節約是2.82-3.94 (3.46)。爪粗短,無爪突,約28-31 (29) µm長。少量透明孔不分布於後足基節,大量出現於腿節及脛節。腹裂,卵圓形,約89-144 (118) μm長,122-200 (151) μm寬,中央被節間線區隔。具發達背裂,內緣略為骨化,每瓣上有些12-17個三孔腺及1-3根小刺毛。刺孔群17對。臀瓣刺孔群(C18),位於骨化區域,每個具2根短錐狀刺毛,約14-25 (20) µm長,伴著3-5根附毛及40-52三孔腺。倒數第2對刺孔群(C17),每個具2根錐狀刺毛,約11-20 (16) µm長,伴著3-5根附毛及23-41個三孔腺。更之前的刺孔群,每個具1對根錐狀刺毛,約8-13 (11) µm長,伴著3-5根附毛及14-29個三孔腺,但刺孔群C3具0-2根附毛及7-15三孔腺;頭刺孔群具3-5個錐狀刺毛,刺孔群C7具3個錐狀刺毛。所有在臀瓣刺孔群之前的刺孔群均坐落於膜質區域內。有時倒數第2對刺孔群(C17)會坐落在略微骨化之區域。臀瓣中等發達,具一端刺毛,約83-111 (97) μm長。肛環約56-83 (64) µm長,72-100 (89) µm寬,具6根肛刺毛,約128-156 (142) µm長。 背方有短鞭狀刺毛,約8-25 (14) µm長。具三孔腺,約3 µm長,數量多,均勻分布。無多孔腺。具蕈狀腺,約8-12 (10) μm長,蕈狀緣,直徑約9-16 (12) μm長,通常伴有1或2根短刺毛或1或2個盤狀孔;在額刺孔群後方通常具有1個,許多的刺孔群附近都會有1個蕈狀腺,其他蕈狀腺則分布於胸部亞圓區及亞中央區,腹部亞中央區;少數分布於腹部中線;蕈狀腺共計有14-27個在腹部。有一些管狀腺,約4-6 (5) µm長,3-4 (4) µm寬,分布於臀瓣至倒數第2對之間的體緣。 體腹方有許多纖細鞭狀刺毛,約30-52 (38) μm長,伴隨著短鞭刺毛,約11-23 (17) µm長。長刺毛,約67-117 (88) µm長,分布於體胸部及腹部第6-8節中央區域。三孔腺,與背方類似,均勻分布。具多孔腺,直徑約7-10 (8) µm長,位於產卵孔後緣,單列或雙列分布於腹部地5-7節後緣中央;有些則分布於腹部第4節,其他的則分布於腹部第5-7節前緣。蕈狀緣,大小與背方者類似,每側約6個分布胸部及腹部前幾節。管狀腺2類,大型者,與背方中央者相同,分布於臀瓣至觸角基部附近體緣;有些管狀腺管口常伴有單個盤狀孔。小型者,約5-8 (6) μm長,2-3 (2) μm寬,橫跨腹部第3-8節,通常位於多孔腺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蔡明諭 資料提供:蔡明諭 來源學名:Pseudococcus jackbeardsleyi Gimpel & Miller, 1996 上次更新:2014-12-24

分布

Pseudococcus jackbeardsleyi 為世界廣泛分布種類,目前至少有36國有其記錄,分布國家如下所示。在台灣則只在台北市南港有其發現記錄。

澳斯塔拉西亞區(Australasian): 賽席爾、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美國(夏威夷)、吉里巴斯、巴布亞紐幾內亞、吐瓦魯。

新北區(Nearctic): 加拿大、墨西哥、美國(佛羅里達州、德克薩斯州)。

新熱帶區(Neotropical): 阿魯巴、巴哈馬、巴貝多、貝里斯、哥斯大黎加、古巴、 多明尼克、加拉巴哥群島、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牙買加、馬丁尼克、巴拿馬、波多黎各、聖馬丁及聖巴泰米勒島、千里達及多巴哥、美屬維京群島、委內瑞拉。

東方區(Oriental): 汶萊、印度、印尼、柬埔寨、馬來西亞、馬爾地夫、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台灣、泰國、越南。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蔡明諭 資料提供:蔡明諭 來源學名:Pseudococcus jackbeardsleyi Gimpel & Miller, 1996 上次更新:2014-12-24

尺寸

體寬卵圓形,約1.9-2.6 (2.2) mm 長,1.0-1.4 (1.2) mm寬。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蔡明諭 資料提供:蔡明諭 來源學名:Pseudococcus jackbeardsleyi Gimpel & Miller, 1996 上次更新:2014-12-24

棲地

Pseudococcus jackbeardsleyi 的寄主已紀錄者至少有46科133種,以仙人掌科、葫蘆科、大戟科、豆科、茜草科及茄科為主要科別。在台灣則是在天南星科銀后粗肋草上有發現之記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蔡明諭 資料提供:蔡明諭 來源學名:Pseudococcus jackbeardsleyi Gimpel & Miller, 1996 上次更新:201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