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14-17公釐。體背具強烈金屬綠或藍色光澤,及寬闊融合的斑塊與鮮橘色條紋(圖218–220),斑塊鮮少分離(圖218)。頭長,邊緣微凹,頭楯與大顎片具密集深刻點(圖225)。
此種在日本與台灣皆屬山區物種。一年一代(在日本大阪有一年兩代的紀錄),幼蟲期約300天以上,其中以5齡最久;並以5齡幼蟲滯育越冬,至隔年三-四月離開越冬環境;五月中至六月羽化為成蟲;六月底至八月為繁殖季;卵塊產於寄主上,約14-30粒;約八天孵化;發育為5齡時,於九或十月開始轉移至適合越冬的微棲地滯育。在中國,越冬後的5齡幼蟲取食針葉樹側柏的芽、葡萄;五月出移至元寶楓;五月底羽化,成蟲轉移到側柏或各類的針葉樹上產卵;孵化後的1和2齡蟲取食毬果及嫩芽,隨後再轉移至構樹及黃荊上,九月5齡蟲皆聚集在後面這兩種寄主上,另有轉移至厚葉捕魚木、鴨跖草、苦藚菜的紀錄。在台灣,此種被列為構樹的害蟲;中國則有危害葡萄、構樹、黃荊、松、柏類的報導。[出現季節:4-10月(根據檢視標本的採集資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蔡經甫 資料提供 蔡經甫 上次更新 2014-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