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入侵紅火蟻外觀與一般家裡常見的螞蟻類似,屬於中小型的螞蟻,體長約2至6mm,身體呈紅褐色,腹部的顏色較其他種類略深。具有明顯頭楯中齒;兵蟻亞階級,頭部比例較小,後頭部平順無凹陷、大顎內緣有明顯小齒。入侵紅火蟻為地棲型,成熟蟻巢會將土壤堆高形成突出地表約10-30cm,直徑約30-50cm的小丘形蟻塚,新形成的蟻巢約在4-9個月後出現小蟻塚。明顯隆起的蟻塚,是快速認定入侵紅火蟻的方法之一。

入侵紅火蟻是聯合國國際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所列世界一百大惡性入侵生物之ㄧ;其可取食農作物、危害小型哺乳動物,影響農業收成;捕食蚯蚓、青蛙等土棲動物,改變土壤微環境;叮咬人類,嚴重者引起過敏或休克;可能築巢在電信、號誌等設施內,干擾通訊與交通,因此對農業生產、生態環境、人類健康與公共安全等具有嚴重威脅。在台灣於2003年10月在桃園與嘉義的農地發生首宗紅火蟻危害案例,隨即展開防治措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石正人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1972 上次更新:2020-03-19
其他來源內容
單蟻后或多蟻后;職蟻異速生長多態型,工蟻亞階級體型微小型、小型或中小型;兵蟻亞階級屬於大型或巨大型。體色為黃橙色系或紅橙色系,體軀單色或雙色。頭型卵圓型,後頭無凹陷,後頭隆線平順無隆起。前額葉片狀,將觸角窩遮住;前額葉間距大於前額葉。前額三角區不明顯,前額隆線不明顯,無觸角溝。頭楯前緣凹陷齒狀突起,具明顯頭楯側齒,具明顯頭楯中毛及頭楯側毛。觸角10節,末端錘節由2節形成。無單眼,具明顯複眼,由數十個小眼構成,位於頭蓋中線中側。大顎呈亞三角型,大顎前緣具4突齒。前胸背板平順,前中胸背板縫退化消失。體長>2.7 mm。明顯頭楯中齒;兵蟻亞階級,頭部比例較小,後頭部平順無凹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宗岐、詹毓邦 資料提供: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社會昆蟲研究室 來源學名:Solenopsis invicta 上次更新:2020-03-19

分布

外來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宗岐、詹毓邦 資料提供: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社會昆蟲研究室 來源學名:Solenopsis invicta 上次更新:2020-03-19

棲地

在台灣的台北縣林口鄉、桃園縣六鄉鎮(桃園市、蘆竹鄉、大溪鎮、龜山鄉、八德市、大園鄉)、嘉義縣水上鄉有發現案例。

危害區域有農業區,例如:水稻田、蔬菜園等約佔六成,及非農業區例如:公園綠地、行道樹、學校操場綠地等約佔四成。因2003年發現首宗案例後即立刻展開防制措施,因而並未擴散至其他縣市。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石正人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1972 上次更新:2020-03-19

播遷

紅火蟻藉由自然方式擴散蔓延,如分巢(budding)、地面遷移(ground movement)、蟻筏(ant raft)、交尾飛行(swarming)。除此之外,尚可依附於土壤、稻草、盆栽植物及栽培介質、田間廢棄物、景觀與營建材料、與土壤接觸之機具設備等高風險物品,經人為移動(hitchhiking movement)而散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石正人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1972 上次更新:2020-03-19

管理

目前防治方法為二階段化學藥劑防治法,利用餌劑(Balts)及獨立蟻丘處理法(Individual Mound Treatments,IMT),將二種處理方法共同配合使用,在紅入侵火蟻覓食區散佈餌劑,而約在10-14天後再使用獨立蟻丘處理方法,並持續處理直到問題解決。另外亦有非化學藥劑防治法,如沸水處理、水淹法、生物防治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石正人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1972 上次更新:2020-03-19

風險

入侵情形:紅火蟻會減少無脊椎動物與爬蟲類之間的生物多樣性,且可能也會殺死或傷害蛙類、蜥蜴或小型哺乳類。由其紅火蟻有破壞原生螞蟻的族群的潛力。在美國,紅火蟻被認為對至少14種鳥類,13種爬蟲類,1種魚類與2種小型哺乳類造成負面影響(透過捕食、競爭或叮咬) 。目前紅火蟻對人類經濟、農業與野生動物的影響估計至少五億美元。

入侵後果:農業, 經濟, 人類健康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草食作用, 捕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石正人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1972 上次更新:2020-03-19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貨櫃

引進時間:不詳

引進方式:無心的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石正人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1972 上次更新:202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