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小型螞蟻,大約2-4mm,顏色從淺黃色到深褐色皆有。小工蟻之觸角第一節遠長過頭部頂端,被覆有許多的長毛。 身體前端無刺,身體後方有兩根非常小且幾乎垂直朝上的刺。身體後方及頭部側面有許多的小點刻,但其餘之身體部份則平滑有光澤。整個身體被覆有稀疏之長毛。第二腰節明顯腫脹。

小型螞蟻,原產於非洲南部,現已分布於全球溫、熱帶地區。因為食種子及植物,為重要的農業害蟲之一;此外,其會攻擊動物,對原生物種會造成危害。而其在城市亦會啃咬電線、管線等,對居住環境也有影響。為百大入侵種之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林宗歧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heidole megacephala Fabricius, 1793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中小型螞蟻,職蟻雙態型,工蟻體長2.4 – 2.5 mm,兵蟻體長3.9 – 4.1 mm。頭型圓型。無觸角溝。頭蓋上著生均勻長針狀毛與短針狀毛,表面平滑無明顯刻紋。頭楯平滑,頭楯前緣微微凹陷,具成對頭楯側毛。大顎亞三角型;大顎前緣具7個以上明顯突齒,最前端2個突齒大而明顯。觸角12節,錘節3節,錘節各節較長。複眼大而明顯,由數十個小眼組成。前中胸癒合完全,前中背板明顯拱型隆起,著生均勻長針狀毛。前胸背板側面較平滑無明顯刻紋。中胸背板前緣圓弧,無凹陷與隆起。後胸背板溝凹陷,呈溝縫狀。前伸腹節隆起不明顯,斑點狀刻紋,前伸腹節刺較小。腹柄節與後腹柄節刻紋不明顯,著生長針狀毛。腹柄節柄部較長,長度長於瘤部,腹柄節瘤部隆起呈三角型。後腹柄節呈圓扁狀,約與腹柄節等長。腹錘背板光滑無刻紋,著生均勻長針狀體毛。體軀單色深偏紅橙色。
熱帶大頭家蟻為多蟻后型。職蟻雙態型,具明顯工蟻與兵蟻的2種職蟻階級,成熟蟻巢多由數十隻具生殖能力蟻后,數百隻兵蟻及數千隻工蟻組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宗岐 資料提供:探索湖山生物資源解說手冊-螞蟻篇 來源學名:Pheidole megacephala Fabricius, 1793 上次更新:2013-11-08

分布

熱帶大頭蟻廣泛分布在全球的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在動物地理分布類型上屬於泛熱帶區系分布型。Forel (1912) 首次發表熱帶大頭蟻於臺灣的分布記錄,普遍分布在臺灣中低海拔的地區。動物地理分布類型屬泛世界分布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宗岐 資料提供:探索湖山生物資源解說手冊-螞蟻篇 來源學名:Pheidole megacephala Fabricius, 1793 上次更新:2013-11-08

棲地

分布於平地到低海拔山區,南部全年可見成蟲,北部除冬季外的其餘季節可發現成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林宗歧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heidole megacephala Fabricius, 1793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熱帶大頭家蟻生活在森林邊緣、草地、農地、都市綠地、海邊等,築巢於石頭下、倒木及土中,通常於開闊地與較乾燥環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宗岐 資料提供:探索湖山生物資源解說手冊-螞蟻篇 來源學名:Pheidole megacephala Fabricius, 1793 上次更新:2013-11-08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透過花園的植栽或廢棄物、車輛、機械、設備被人類移動至別處而達到擴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林宗歧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heidole megacephala Fabricius, 1793 上次更新:2019-12-05

取食策略

雜食性的螞蟻,以環境中可利用的所有動植物資源,偏好油脂與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覓食方式大規模蟻道的集團形式覓食,具明顯工蟻的招募行為及兵蟻協助。日行性的覓食律動周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宗岐 資料提供:探索湖山生物資源解說手冊-螞蟻篇 來源學名:Pheidole megacephala Fabricius, 1793 上次更新:2013-11-08

管理

防治方法

1. 預防管理:預防管理是阻止這個物種擴散最好的選擇,透過注意土壤的移動,特別是盆栽植物,與本種出沒地的其他物品移動來達到預防管理。

2. 物理防治:在很多地區,火燒在控制這種螞蟻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火燒可製造出這種螞蟻較不喜歡的環境,以提供具侵略性的原生種螞蟻選擇性優勢,或者直接摧毀本種螞蟻的群集。

3. 化學防治:在整個大頭蟻出沒的地區使用餌劑Amdro可以有效的控制。在24小時內可以達到完全撲殺的效果。在2002年底澳洲的卡卡杜國家公園已經完全撲滅。化學防治一般使用殺蟲劑與氯化碳氫化合物如DDT、飛佈達與滅蟻靈,都是很好的選擇,但是直到最近大部分化學防治藥劑現在都面臨了環境影響因素而被淘汰。最近的選擇包括了昆蟲生長調節劑(IGRs)、烯蟲酯、芬諾克與百利普芬,這些藥劑可以造成蟻后的卵巢組織退化,使牠們不孕。另外還有腸胃毒素愛美松,可以殺死所有的工蟻和其他與牠接觸的個體。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林宗歧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heidole megacephala Fabricius, 1793 上次更新:2019-12-05

風險

入侵後果:農業, 環境, 人類健康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捕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林宗歧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heidole megacephala Fabricius, 1793 上次更新:2019-12-05

備註

在古巴的柑橘園,工蟻在樹幹與樹枝建造土質隧道,以利運送在根部或枝尖的昆蟲。大型工蟻主要功能為防禦,但若小型工蟻數量減少時,大型工蟻可以執行許多平常由小型工蟻負責的任務。本研究調查大頭蟻與黃綠介殼蟲及其宿主闊苞菊的直接與間接的交互影響。調查大頭蟻對黃綠介殼蟲與闊苞菊的影響與黃綠介殼蟲的族群密度、死亡率與在有大頭蟻與無大頭蟻的情況下植物的表現。植物有大頭蟻的情況下會明顯的有較高的黃綠介蟲族群密度與繁殖速率。在寄生情形與其它介殼蟲死亡率導致在沒有大頭蟻的植物上比有大頭蟻的植物高。在寄生狀態下或其它原因的介殼蟲死亡率皆是沒有大頭蟻的植物上較高。引進天敵的試驗顯示出大頭蟻會移除捕食介殼蟲的瓢蟲幼蟲,甚至在當牠們覆蓋著一層保護層時。移除掉螞蟻的寄主植物有明顯較高的蜜露堆積,蜜露會造成嚴重的煤煙病與大比例的葉片死亡掉落。大頭蟻亦會將植物上草食性的鱗翅目移除掉。結果討論到大頭蟻對介殼蟲族群造成直接與間接正面影響與對闊苞菊造成間接正向影響的潛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林宗歧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heidole megacephala Fabricius, 1793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