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大型螞蟻,職蟻多態型,小工蟻體長7.0– 7.6 mm,大工蟻12.1 –12.5 mm。頭型卵圓型。後頭平順,頭蓋著生稀疏短毛。前額葉退化呈片狀傾斜將觸角窩部分蓋住,前額三角區明顯;無明顯觸角窩且觸角溝不明顯。頭楯前緣平順、外突或中間凹陷,具明顯頭楯中毛與成對頭楯側毛著生。大顎呈三角型或亞三角型,大顎前緣齒突多於7 個。觸角12 節,無明顯錘節。複眼大明顯。前中胸背板無明顯隆起。前中胸背板光滑無刻紋,前胸背板與中胸背板上各著生1 對長針狀毛。前中胸癒合完全,無後胸背板溝,後胸背板縫明顯,後胸腺退化,無後胸腺孔。後胸氣孔明顯。前伸腹節光滑無刻紋無毛著生,無前伸腹節刺與前伸腹節葉,前伸腹節氣孔呈長型。腹柄節無柄部,瘤部呈三角狀,無腹柄節刺與腹柄節下突起。腹錘背板光滑無刻紋,著生均勻長針狀毛,螫針退化,具酸腺孔,酸腺孔呈圓形開口,無著生長緣毛。體軀雙色,通常為頭部、中軀及腹柄部為暗紅色,腹錘部為黑色具淡褐色斑塊。
臭巨山蟻為單蟻后型的螞蟻種類,成熟蟻巢多由1 隻具生殖能力蟻后及約數千隻的職蟻組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宗岐 資料提供:探索湖山生物資源解說手冊-螞蟻篇 來源學名:Camponotus habereri Forel, 1911 上次更新:2013-11-08

分布

目前臭巨山蟻已發現分布於中國、日本與臺灣,在臺灣廣泛分布於中低海拔的地區,動物地理分布型屬於東亞區分布型,近年來也發現入侵澳洲,成為入侵種螞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宗岐 資料提供:探索湖山生物資源解說手冊-螞蟻篇 來源學名:Camponotus habereri Forel, 1911 上次更新:2013-11-08

棲地

臭巨山蟻為樹棲型螞蟻,生活於森林環境中,但也會出現在都市邊緣雜木林、都市綠帶與行道樹,築巢於樹幹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宗岐 資料提供:探索湖山生物資源解說手冊-螞蟻篇 來源學名:Camponotus habereri Forel, 1911 上次更新:2013-11-08

取食策略

雜食性的螞蟻,以環境中植物花蜜、蜜腺分泌或小型昆蟲屍體為食。覓食方式為單獨、小組工蟻出外覓食,有 工蟻的招募行為。夜行性的覓食律動周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宗岐 資料提供:探索湖山生物資源解說手冊-螞蟻篇 來源學名:Camponotus habereri Forel, 1911 上次更新:201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