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粗毛小米菊是一種快速生長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入侵全球大部分溫帶和亞熱帶地區農業和其他受干擾區域的能力,競爭力高且可快速傳播,通常在田野裡成為優勢物種,可能造成田間蔬菜和作物的產量降低10 – 50 %,對耕作系統、溫室、花園和苗圃造成巨大的經濟影響,在歐洲已被許多栽培者和農民視為重大問題,其中也包括商業溫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Galinsoga quadriradiata 上次更新:2021-11-16

綜合描述

粗毛小米菊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高8 – 62 cm。葉片20 – 60 × 15 – 45 mm。花序梗5 – 20 mm。總苞半球形至鐘狀,直徑3 – 6 mm。總苞苞片和托片會脫落,外托片寬橢圓形至到卵形,2 – 3 mm;內托片線形至披針形,2 – 3 mm,全緣或2 – 3裂,裂至總長度1/3,鈍。舌狀花(4或)5(至8);花冠通常白色,有時粉紅色,花瓣0.9 – 2.5 × 0.9 – 2 mm;管狀花15 – 35。瘦果1.5 – 2 mm;冠毛缺乏或多數為14 – 20,少數為1 – 5,白色,0.5 – 1 mm,披針形至倒披針形,偶有芒,具毛緣鱗片6 – 15,鱗片0.2 – 1.7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Galinsoga quadriradiata 上次更新:2021-11-16
其他來源內容

多分枝的一年生草本,植株高10-80公分,密被長毛及剛伏毛。葉對生,三出脈,葉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可達6公分,寬可達4公分,兩面粗糙,被白色稀疏貼伏狀短柔毛,鋸齒緣,花序下方之葉片有時為全緣或近全緣。半球形頭狀花序,,直徑小於1公分,具長花梗;總苞片常被腺毛;舌狀花4-5枚,為雌性花,白色,頂端2-3齒裂;管狀花冠黃色,下方密被白色短柔毛。瘦果長0.1-0.15公分,3-5稜,成熟時呈黑褐色,邊花瘦果具邊緣撕裂的鱗片狀冠毛,冠毛與花冠筒等長,心花瘦果冠毛先端成芒刺狀 。

本屬植物原產於南美洲。在歐洲,最早是由各大植物園引進栽植,隨後逸出並迅速擴散成為歐洲大陸各國家常見的雜草。現今,粗毛小米菊已成為廣泛分布於全球溫帶及亞熱帶地區的耕地、果園之雜草。與其他雜草相比,粗毛小米菊是非常強勢的競爭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彭鏡毅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Galinsoga quadriradiata 上次更新:2019-12-05

多分枝的一年生草本,植株高20-70 cm,密被長毛及剛伏毛。本種與小米菊 (G. parviflora)在外形上十分不易區別,主要區別點如檢索表所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劉和義、楊遠波、施炳霖、呂勝由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Galinsoga quadriradiata Ruiz & Pav., 1798 上次更新:2013-05-26

分布

原生地:墨西哥。已知引進地區:已廣泛分布於世界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台灣分佈:各地平地至海拔2000 m的合歡山地區。由低海拔蔓延到高海拔地區。且在合歡山區陽光較強烈的裸露地也有族群分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Galinsoga quadriradiata 上次更新:2021-11-16
其他來源內容

歸化種。見於低至中海拔,較G. parviflora常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劉和義、楊遠波、施炳霖、呂勝由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Galinsoga quadriradiata Ruiz & Pav., 1798 上次更新:2013-05-26

棲地

粗毛小米菊偏好生長於溫暖的氣候區,可生長在深厚、富含氮和黏土的土壤,對霜十分敏感,種子需要高溫才能發芽。在原生地也被視為雜草,生長在花園、溫室、農田、路邊、鐵道、開闊地和其他受干擾的區域,基本上和人類開發相關,也可見於自然的河岸棲地、山坡、針闊混合林和松橡樹林之林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Galinsoga quadriradiata 上次更新:2021-11-16
其他來源內容

粗毛小米菊偏好生長於溫暖的氣候區、氮養分豐富的黏質土壤,卻對霜十分敏感。在都市中,常可在公園、溫室、人工造林地、苗圃區、公路旁、鐵道旁、廢棄物堆放場等見到其族群 。此外,在半自然的環境中,偶爾可見於森林步道、空地或針闊混合林和落葉林之林緣。

各地平地至海拔2000公尺的合歡山地區。由低海拔蔓延到高海拔地區。且在合歡山區陽光較強烈的裸露地也有族群分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彭鏡毅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Galinsoga quadriradiata 上次更新:2019-12-05

播遷

種子可藉由風吹或動物傳播,有時候也藉由流水[6]。種子具硬毛,可黏附在動物皮毛、人類衣服上,而被帶到其他地區[7]。適應能力強,發生量大,可並隨著帶土之苗木或夾雜在農作物之種子內而擴散到遠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彭鏡毅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Galinsoga quadriradiata 上次更新:2019-12-05

繁衍

粗毛小米菊由種子傳播,種子被包在瘦果裡,很小(長1.5 mm)適合風傳播,還可能作為汙染物二次傳播,會混在進口觀賞植物的種子或小苗裡,以及土壤、穀物、農作物種子、農業機械,或附在牛、動物毛皮和人類衣服上,種子在田野只能存活幾年。自花授粉,亦能藉由昆蟲異花授粉,管狀花和舌狀花都能繁殖,8 – 9週大的植株就能產生3,000個頭狀花序和多達7,500個種子,種子和溫暖潮濕的土壤接觸後就能立刻發芽,因此每個生長季可繁衍多達2 – 3代,在墨西哥全年開花結果,在歐洲六月到深秋開花,在印度12 – 5月開花。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Galinsoga quadriradiata 上次更新:2021-11-16

管理

預防措施:研究顯示隨著種植深度增加,粗毛小米菊會顯著減少萌發,因此使用覆蓋物可以防止或減少其建立和擴散,在苗圃容器中覆蓋物的深度為2.5 – 5 cm,在造園裡覆蓋物的深度為5 – 10 cm,覆蓋物可用松樹皮塊、稻殼、木片、松針或其他材料。物理方法:由於除草劑的選擇有限,防止雜草建立是管理粗毛小米菊和其他雜草最成功的方法,需定期搜索和監測田地,並在開花前手動拔除其幼苗,由於被切斷後會再生長,要確保連根部一起去除,不能只是簡單修剪。割草和耕種並非長期有效的對策,因其可以耐受割草,且耕作可能會擾動土壤而增加其發芽率。化學方法:在栽種區外可以使用2,4-D除草劑來控制粗毛小米菊,若和蔬菜作物一起生長時,則除草劑的使用受到限制,將取決於種植的農作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Galinsoga quadriradiata 上次更新:2021-11-16
其他來源內容

Turakainena (2001)認為應優先考慮使用生物性方法控制粗毛小米菊。Kagima (2000)則推薦使用輪作法,例如以玉米和番茄輪作。而在夏季時,將Sorghum bicolo或Sorghum sudanense等種類的高粱覆蓋於土地上,可抑制粗毛小米菊之種子發芽(Huffman 2004) 。此外,植物的毒它(相剋)作用也是防制方法之一,Turakainena (2001)指出冬作黑麥具有剋粗毛小米菊之性狀 。

粗毛小米菊通常只發生在耕地及公園,具有極強的競爭力,能迅速擴散,成為該地的優勢物種。但在天然林或半天然的環境中則難見其蹤跡。因此,粗毛小米菊對於原始天然棲地及原生植物之負面影響極小。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彭鏡毅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Galinsoga quadriradiata 上次更新:2019-12-05

效益(利用)

粗毛小米菊的幼莖和葉片在非洲和東南亞被煮熟作為蔬菜食用,乾葉在美國作為某些菜餚的必需調味料,在墨西哥作為動物飼料。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Galinsoga quadriradiata 上次更新:2021-11-16

風險

粗毛小米菊是北美和歐洲最常見的雜草之一,其吸收養分有勝過其他植物的潛力,還可能遮蔽栽培和原生植物,對農業和苗圃貿易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它是雜草植物群落中的強大競爭者,被包括商業溫室在內的許多農民視為永久性的問題,在種植蔬菜和作物的田裡,其四倍體可能導致減產10 – 50 %。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張楊家豪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Galinsoga quadriradiata 上次更新:2021-11-16
其他來源內容

入侵後果:農業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彭鏡毅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Galinsoga quadriradiata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