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一年生粗壯草本或多年生草質灌木,高可達5 m,小枝、葉和花序通長被白霜。葉大形,盾狀,掌狀分裂,寬20-60 cm,裂片鋸齒緣;托葉合生,脫落後形成環狀痕跡。花雌雄同株,無花瓣,圓錐總狀花序,花軸下方為雄花、上部簇生為雌花;雄花被膜質,3- 5裂,雄蕊多數。雌花被5片,早落;子房3室。蒴果球形,有軟刺;種子扁平卵形,光滑具紅棕及黑色斑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Ricinus communis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直立灌木,株高可達4公尺;單葉,互生,圓卵形,直徑20-40公分,呈掌狀分裂,邊緣有不規則的鋸齒,柄長可達60公分,盾狀著生;聚繖花序排列成總狀,頂生或腋生;雌雄同株,雄花位於下半部,雌花位於上半部;雄蕊多數,雄花,淡黃色,萼3-5裂,花絲多分枝;雌花,鮮紅色,萼3-5裂,子房3室;蒴果熟時褐色,橢圓形,3縱裂,具肉質的軟刺;種子黑褐色,長橢圓形,光滑有斑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Ricinus communis L. 上次更新:2014-12-09

莖中空,幼時密被白粉。葉直徑20 - 60 cm,掌裂,裂片7 - 11,先端漸尖,鋸齒緣,齒尖具腺體。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劉和義、楊遠波、施炳霖、呂勝由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Ricinus communis L., 1753 上次更新:2014-12-09

分布

非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周富三、廖俊奎、王豫煌、林朝欽 資料提供:林業試驗所臺灣歸化植物資料庫 來源學名:Ricinus communis L. 上次更新:2014-12-09
其他來源內容

原產非洲,台灣全島低地分佈。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劉和義、楊遠波、施炳霖、呂勝由 資料提供: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來源學名:Ricinus communis L., 1753 上次更新:2014-12-09

棲地

各地低海拔500公尺以下村旁、疏林或河流兩岸沖積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Ricinus communis 上次更新:2019-12-05

播遷

種子自然播種,此外,蓖麻的種子外層具有一層油質體(elaiosome),這層油質體會吸引螞蟻,使螞蟻將這些種子搬運到比較遠的地區、搬運到螞蟻的巢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Ricinus communis 上次更新:2019-12-05

管理

物理防治:在開花結果前,儘早拔除。種子可榨蓖麻油,在工業用途上廣,在醫藥上則做緩瀉劑,若善加利用,或亦可減輕其為害;另種子含蓖麻毒蛋白(ricin)及蓖麻鹼(ricinine),若誤食過量後,有導致中毒死亡之虞,應特別注意。

化學防治:當蓖麻(Ricinus communis)蔓生在被忽視的耕地和牧場時,應用耕作和修剪的方法加以控制,但在較困難或敏感的環境,蒂尼森與 Zimmer 建議使用削砍殘端並和使用除草劑「Banvel」,以及使用機械將幼苗連根拔起。作者報告指出Banvel幾乎 100% 有效。Langeland和施特克爾 也建議處理蓖麻(Ricinus communis)與任何基部樹皮或削砍殘端的方法之後,使用 10% Garlon 4處理,但作者重申,除草劑處理過的地方,必須重覆幾次用手拔除萌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Ricinus communis 上次更新:2019-12-05

風險

蓖麻因橢圓形的種子形狀像牛蝨(牛蝨台語就叫牛蜱),故稱之蓖麻 。可栽培種植為觀果、觀葉植物,或荒地綠化、水土保持的材料。種子榨得之蓖麻子油在工業上用途廣泛,亦為良好的潤滑油原料,種子含蓖麻毒蛋白(ricin)及蓖麻磩(ricinine),若誤食造成中毒。 昔日世界各國為工業製油廣為栽培。在日據時期亦推廣栽培為工業油,作為飛機引擎或發動機潤滑油等用途,今到處馴生。生長在濱水帶的蓖麻能夠取代原生植群。它的種子往往是火燒過後最早發芽的。蓖麻定植於干擾地後,生長迅速,且在原生植物的種子及小苗上方造成遮蔽,並取代了本來健康的原生植群形成一整片單一林相。

入侵後果:環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Ricinus communis 上次更新:2019-12-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人為引進

引進時間:1960

引進方式:有意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Ricinus communis 上次更新:2019-12-05

備註

蓖麻的用途:

1. 種子蓖麻油(oleum ricini)因在十二指腸內受之脂肪分解酶之做用,其中蓖麻油酸鈉對於小腸有刺激性,而引起腸蠕動增強,使小腸內容物急速向前腸推進,以排出半流質糞便,且蓖麻油酸吸收後能在體內代謝分解,故蓖麻油為一種很安全之致瀉劑。 2. 蓖麻油可作為皮膚潤滑劑,可用治皮炎及其他皮膚病。 3. 蓖麻油成油膏劑,可用治燙傷、潰瘍。4. 種子製糊劑,可用治皮膚黑熱病潰瘍、眼瞼炎、陰道、子宮頸疾患。5. 蓖麻毒蛋白具有抗腫瘤作用。 蓖麻會取代河岸地區和流域的原生植物。它的種子是火燒後最早發芽的種子之一。此植物會拓殖到受干擾的地區,迅速成長,遮蔽本地物種的種子,種苗,在健康的原生植被區,產生單種植群。人類和馬特別容易受到蓖麻(Ricinus communis)種子傷害,如果他們吃下種子。症狀是胃部不適、腹瀉、肚痛、心跳加速、盜汗、崩潰、抽搐。劃破的種子會引起皮膚過敏。樹葉只有輕微毒性。只吃下種子,但不嚼可能會對人體無害地排出人體.[7]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Ricinus communis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