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型。頸部很長,體型粗壯。成鳥體色全為白色。眼深褐色;喙基本上為亮淡黃色,黑色部分的多寡,個體差異頗大,喙的前端黑色。腳黑色,少數有黃或肉色的個體。幼鳥全身幾乎全為較淡的灰褐色,到了第二個冬季則轉為成鳥羽色。幼鳥喙粉紅色,喙基色澤較白,喙尖、喙緣黑色。腳為肉灰色,在第一個冬季末,喙的色澤轉為白色,到了第二個冬季,喙轉為成鳥的顏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ygnus columbianus bewickii Yarrell,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繁殖於北極圈散布池塘的開闊草原或苔原,東亞族群在冬季遷移至日本、朝鮮半島及中國東部的淺水水域。 台灣曾出現於台北淡水河、台中高美、彰化大肚溪、宜蘭利澤簡、無尾港、蘭陽溪口、屏東龍鑾潭、花蓮富里、新竹新庄子等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ygnus columbianus bewickii Yarrell,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2個亞種,指名亞種columbianus生活於美洲。出現在台灣的屬於生活於歐亞的bewickii 亞種,而這個亞種有時被認為是獨立種。早先歐亞亞種的東部族群以其平均體型較大、喙較長, 曾被分為烏蘇里亞種jankowskii,但由於介於其間的鳥無法區分,因此目前不成立。有作者將本種與C. buccinator與 C. cygnus 一起置於 Olor 屬。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ygnus columbianus bewickii Yarrell,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偶爾出現於河流、湖泊及沼澤濕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ygnus columbianus bewickii Yarrell,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遷移過程常在中繼站滯留,直到下一波寒流來臨才繼續南遷。小天鵝在台灣為冬季的迷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ygnus columbianus bewickii Yarrell,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食物包括水草、苔類及穀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ygnus columbianus bewickii Yarrell,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喜成群活動,在淺水或是短草間覓食。在度冬區相常吵鬧,在水面不斷出聲聯繫,鳥群相遇時則高聲行禮問候。在水面及飛行時會發出響亮的「亢亢亢」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ygnus columbianus bewickii Yarrell,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ygnus columbianus bewickii Yarrell,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根據 Wetland International (2002) 估計,小天鵝在全球的數量約為30萬隻,東亞地區總數約為8萬6千隻左右,出現在台灣的數量佔族群比例很低。小天鵝在台灣為偶爾出現於濕地的迷鳥,台灣早年在宜蘭有若干被射殺的紀錄。
屬一般類,本身及其棲地未受到生存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ygnus columbianus bewickii Yarrell,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本種在全球未受到生存威脅,列名遷移性物種公約 CMS 名錄 II。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ygnus columbianus bewickii Yarrell,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Cygnus 拉丁文就是天鵝,columbianus 則指美國西部哥倫比亞河,合併起來為「生活在哥倫比亞河的天鵝」。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ygnus columbianus bewickii Yarrell,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