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雄鳥的前額呈皮黃灰色,頭頂藍灰色,轉至後頸及肩羽的暗土褐色。頸兩邊後側有黑白相間的頸輪。肩後部的羽色有窄的亮褐色羽緣,肩羽有很寬的深棕紅或暗栗紅色的羽緣,小覆羽的羽緣較窄,呈淡紅棕色,接近外圍的羽緣顏色變得較灰,三級飛羽、中及大覆羽有窄的紅棕色羽緣,靠外的羽緣較灰,尖端為淡皮黃色,整體上形成翼帶的效果,其它的次級飛羽羽緣灰色。初級飛羽褐灰色,有窄的淡皮黃色羽緣。腰部深藍灰色,尾上深灰黑色,末端有一很寬的石板灰色帶。頦及喉乳黃色,耳羽及前頸深暗粉紅色,頸塊黑色,排列的羽色有明顯的淡藍灰色羽尖,形成黑色相間的頸輪,胸及腹部暗酒紅色帶有淡皮黃色,尾下覆羽灰色,翼下覆羽深灰色,飛羽的部分較黑。虹膜橙黃色,眼圈紫色。喙基部深紫紅,尖端褐色。腳紅紫色,爪褐色。雌鳥與雄鳥相似,但是體色較暗,胸及頸部較褐。幼鳥似成鳥,但是體色較淡,缺頸輪,在肩羽及覆羽上的羽緣較窄較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 orii Yamashina, 1932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全球主要分布於亞洲,包括中亞的伊朗、伊拉克、哈薩克、阿富汗,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尼泊爾,東南亞的緬甸、寮國、泰國及越南北部,東亞的中國、南韓、北韓、日本、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及庫頁島。台灣本島的特有亞種分布於平地至中海拔山區。離島的澎湖群島、金門及馬祖列島也有出現紀錄,但金門與馬祖出現的個體應是指名亞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 orii Yamashina, 1932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與分布於歐洲、北非、中東、中亞的S. turtur,分布於東非及阿拉伯半島的 S. lugens及分布於西非的 S. hypopyrrha 等親緣相近。本種分為6個亞種,台灣出現的是台灣特有的 S. o. orii,本亞種與指名亞種極為相似,但腹面的整體色澤較淡,可能不足以被認定為有效的亞種 (Gibbs 2001)。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 orii Yamashina, 1932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生活在海拔2,100公尺以下的開闊疏林地,喜於林緣及有疏林的農地活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 orii Yamashina, 1932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金背鳩在台灣為普遍常見的留鳥。本種在中國、西伯利亞、韓國及日本為夏候鳥,冬季往南方遷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 orii Yamashina, 1932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常單獨、成對或小群在林下覓食,也常在旱田的地面漫步尋找食物,食物包括穀物、草籽,也會採食植物嫩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 orii Yamashina, 1932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有時可見到一、兩隻安靜的停棲在山麓或丘陵地帶的電線上,非繁殖期不時會看到小群停棲在開闊地帶枝葉稀疏的樹上,偶爾會見到單獨一隻在市區的公園或安全島上活動。飛行呈直線前進,鼓翼沉重。會發出低沉「咕、咕-嗚、咕、咕」的叫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 orii Yamashina, 1932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的觀察紀錄,根據國外的紀錄,本種為一夫一妻制,築巢於大樹上,巢材為小樹枝及枯葉,巢為盤狀。每窩產卵約2枚,由雌雄鳥輪流孵卵15至16天,幼雛在孵出後由雌雄鳥輪流餵食,經15至17天長成離巢(Gibbs 2001)。雄鳥在繁殖期的展示飛行,先用力拍翅突然垂直升高,然後將雙翼前伸、尾羽張開,滑翔出一條弧線。在鞠躬展示時,雄鳥以僵硬跳躍的步調走向雌鳥,頸部膨脹,頭部不斷的上下點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 orii Yamashina, 1932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金背鳩在全世界及台灣均相當普遍,並未遭受重大威脅。近數十年來,本種在台灣的分布範圍有擴大的趨勢。伴隨著山區的農業開墾,在中海拔山區也常可見到。
金背鳩在台灣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本種及棲息環境並未受重大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 orii Yamashina, 1932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Streptopelia源於希臘文的「項圈鳩」(streptospeleia),應是源於本屬鳥類的頸部常有條紋或斑點。orientalis 為拉丁文「東方的」意思。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方偉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 orii Yamashina, 1932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