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青背山雀
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青背山雀
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青背山雀
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青背山雀
青背山雀
綠背山雀
臺灣特有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頭部黑藍色,臉頰白色,後頸有白斑,上背和肩橄欖綠色,腰鉛灰色,尾上覆羽暗灰藍色,尾羽黑色、羽緣藍色,兩根中央尾羽藍色,外側兩對尾羽的外側白色。翼黑褐色,飛羽外側羽毛的羽緣灰藍色,大覆羽和中覆羽具兩條白色翼帶。身體腹面黃色,下頦、喉部至腹部中央有一條黑色縱帶,尾下覆羽靠身體的一半黑色,外部白色。喙黑色,跗蹠及趾鉛灰色。雌雄鳥外形相似,但雌鳥腹部的中央黑帶比較窄也比較短。亞成鳥似雌鳥,但顏色較黯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廣泛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區、中國西南地區(甘肅、寧夏、陝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及越南。台灣分布於中、高海拔闊葉樹林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4個亞種,條列如下:P. m. insperatus 出現在台灣。P. m. monticolus 分布在喜馬拉雅山的西部與中部,即巴基斯坦北部與尼泊爾西部。P. m. yunnanensis 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區的東部,緬甸西部、北部與東北部,中國中部至甘肅一帶,以及越南西北部。P. m. lengendrei 分布於越南中南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分布於中、高海拔的闊葉樹林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綠背山雀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也是台灣特有亞種。部分個體在冬天有降遷現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小型昆蟲、蛾、蝶、種子、果實等。食用蛾、蝶時,並不拔除翅膀,只啄食身體的部分,也不整隻吞下。關原地區親鳥育雛時提供的食物毛蟲類佔72%,蛹或成蟲腹部佔8%,鱗翅目成蟲佔3% (莊美真 2006)。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可見單獨或成對在枝葉間覓食,也可見成小群活動,會利用森林、庭園或耕作區,並常與紅頭長尾山雀、冠羽鳳鶥、煤山雀和台灣戴菊等形成混合鳥群一起活動。冬季有降遷現象,有時甚至會到低海拔平原度冬,春季才漸漸移棲至高山繁殖。常發出輕快的「急、急-救-」叫聲來與同群個體聯繫,也會發出連續很多聲的「啾、啾、啾」叫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一夫一妻制,有偶外交配行為 (蕭明堂2006)。繁殖季主要是3至6月,但秋天也有個體還在育幼。巢築在樹洞中,以乾樹葉、羽毛、苔蘚等為巢材,卵殼灰白色有紫紅褐色斑點。也會利用人工巢箱來繁殖。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巢箱中,每巢平均6.3±0.71枚卵,需要約18至19天孵化,同巢幼鳥在兩天內全部孵出,雛鳥約在21至23天離巢 (蕭明堂 2006)。在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內,利用巢箱繁殖者的孵卵期為13.6天,育雛期20.9天,每窩產卵數5.0±0.9枚,卵孵化率72.0%;孵卵期階段的卵存活率為0.80;育雛期階段幼鳥存活率為0.63;繁殖全期的生殖成功率為0.51;孵卵期由雌鳥單獨負責孵卵,雄鳥則會攜帶食物回巢供給雌鳥所需 (沈秀雀 2008)。蛇類是重要的天敵。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綠背山雀的其它亞種在全世界的分布廣泛,各地的數量也相當普遍,國際鳥盟將其列於不需要採取保育行動的類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綠背山雀在台灣的數量相當普遍,但因有一些捕捉壓力,在野生動物保育法中被列為第三級其它應予保育的等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Parus 拉丁文指山雀,monticola 拉丁文指居住在山上的人,insperatus 拉丁文是沒有預期的意思,或許是指本種在台灣高山出現是沒有被預期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Swinhoe, 1866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