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韁蠹蛾(Ratarda excellens)之所以被稱為缺韁,是因為本種的中文命名時僅知雌蟲,而雌蟲缺乏翅韁(翅刺)因而得名(雄蟲有翅刺)。台灣產的缺韁蠹蛾最早是由Strand於1917年以一隻雌蟲為正模標本發表了R. tertia,而在海普納與王效岳於1987年發表的研究中,提出Matsumura於1921年發表的Arbela formosana與1931年發表的A. discipuncta(非Wileman於1915年發表的A. discipuncta)皆可能屬於本種的同物異名,而這兩種當初都被置於Arbelidae(包含目前所定義的擬木蠹蛾科Squamura與缺韁蠹蛾科Ratarda兩屬)下。後來Inoue於1988年發表的研究中針對R. tertia的同物異名進行修訂,將A. formosana Matsumura, 1921、A. discipuncta Matsumura, 1931與A. discinpuncta Soana, 1938(誤拼)處理為Ratarda tertia的同物異名。張保信老師則在蛾類圖說一中,首次以中文完整地對本種進行描述。
而對於雄蟲的謎團,在1993年由一直對台灣鱗翅目分類有極大貢獻的大和田(Owada)博士解開。他發現Strand於1917年發表於毒蛾科下的Shisa excellens翅脈並非屬於毒蛾科,而是與R. tertia相似,此觀點雖然之前有學者提出,但大和田博士是第一位檢視標本確認其真偽並發表的學者。雖然S. excellens與R. tertia皆為1917年發表,但是前者出版日期較早,因此享有命名優先權,故大和田博士便將台灣產的缺韁蠹蛾學名更正為R. excellens(此學名在認識台灣昆蟲12被誤植為R. tert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