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hopala birmana asakurae (Matsumura, 1910)

Arhopala birmana asakurae (Matsumura, 1910) 小紫灰蝶
Arhopala birmana asakurae (Matsumura, 1910) 小紫灰蝶
Arhopala birmana asakurae (Matsumura, 1910) 小紫灰蝶
Arhopala birmana asakurae (Matsumura, 1910) 小紫灰蝶
小紫灰蝶
綠綫紋青灰蝶,鵲莉小灰蝶,朝倉小灰蝶,黑俳灰蝶,罕灰蝶

綜合描述

具雌雄二型性。雄蝶:頭褐色,鱗片於頭頂中央堆集形成雙脊狀,額具瘤狀毛束,複眼具模糊白色輪緣。觸角褐色,有白環。口器黑褐色。下唇鬚前伸,末端下彎,第三節細小,末端鈍;向末端顏色由白轉褐。複眼光滑。胸部及腹部背面褐色、腹面白色。足外側表面褐色,內側表面白色,前足跗節癒合,末端鈍。前翅寬,翅頂略向外延伸,外緣略凸出。後翅圓,於CuA2脈末端具尾突。翅背面底色黑褐色,具深紫色斑塊,於前翅較廣,及於前緣。翅腹面底色褐色,覆白色鱗,前、後翅皆具中央斑帶,於前翅褐色,於後翅覆白色鱗;內側具兩列斑點;亞外緣帶紋由兩道淡色、白色帶紋組成;中室末端有短條。緣毛大致呈褐色,部分白色。雌蝶:形態特徵與雄蝶相似,但前足跗節不癒合,翅背面斑紋藍色範圍較窄,於前翅不及於前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Arhopala birmana asakurae 上次更新:2023-04-04
其他來源內容
小型灰蝶。軀體背側褐色,腹側白色。前翅前緣、外緣均稍呈弧形,後翅頗圓,CuA2脈末端有細尾突。翅背面底色黑褐色,翅面有藍紫色亮斑。翅腹面底色褐色,前、後翅有鑲白線之褐色斑紋及一鑲白線之褐色中央縱走斑帶。前翅腹面CuA1及CuA2室有白紋,後翅翅面有不均勻之白紋分布。前、後翅沿外緣有由雙重波狀線組成之紋列。緣毛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Arhopala birmana asakurae (Matsumura) 上次更新:2014-12-08

分布

世界分布:喜馬拉雅地區、中南半島、華南及臺灣。 臺灣分布:本島中部及南部低至中海拔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Arhopala birmana asakurae 上次更新:2023-04-04
其他來源內容
分布於臺灣本島中、南部低海拔地區。臺灣以外見於中國大陸南部、阿薩密、喜瑪拉雅、中南半島北部等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Arhopala birmana asakurae (Matsumura) 上次更新:2014-12-08

形態學

雄交尾器:背兜兩側有褶,後緣中央有小凹陷。基腹弧寬闊,背側較窄、彎曲。囊突棒狀、末端鈍。顎形突基部膨大,形成指狀突起。抱器單純、葉狀、具毛。陽基顎片窄,M字形。陽莖器粗壯、頗直;陽莖基前端隘縮;陽莖器末端擴大,背側具齒。陽莖器長度不足陽莖基一半。 雌交尾器:交尾囊長卵形。花壁位於交尾囊相對位置,為一對內陷三角形骨板。交尾囊管膜質,後端擴大,於交尾孔周圍骨化。後內骨突長度略與肛突等長,明顯骨化,略彎曲,前端彎曲成鉤狀。肛突具毛、明顯骨化、鏟狀,末端尖。 變異:高溫/雨季期翅腹面白色鱗較少。雌蝶前翅背面有時具白色小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Arhopala birmana asakurae 上次更新:2023-04-04

尺寸

成蝶前翅長12-16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Arhopala birmana asakurae 上次更新:2023-04-04

鑑別型特徵敘述

本種交尾器與蔚青紫灰蝶相似,但可藉由以下特徵區別:1)小紫灰蝶陽莖器末端背側齒突短,大致呈正三角形;蔚青紫灰蝶則較窄,呈等腰三角形;2)小紫灰蝶陽莖器末端明顯擴大,蔚青紫灰蝶則僅略大;3)小紫灰蝶顎形突末端近截狀;蔚青紫灰蝶則為略呈鉤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Arhopala birmana asakurae 上次更新:2023-04-04

棲地

棲息在常綠闊葉林。一年多代。成蝶飛行活潑敏捷。幼蟲取食殼斗科植物捲斗櫟與青剛櫟的新芽、幼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Arhopala birmana asakurae (Matsumura) 上次更新:2014-12-08

關係

寄主植物:殼斗科之捲斗櫟及青剛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Arhopala birmana asakurae 上次更新:2023-04-04

週期

本種為一年多代物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Arhopala birmana asakurae 上次更新:20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