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olimnas bolina kezia (Butler, 1877)

Hypolimnas bolina kezia (Butler, 1877) 幻蛺蝶
Hypolimnas bolina kezia (Butler, 1877) 幻蛺蝶
Hypolimnas bolina kezia (Butler, 1877) 幻蛺蝶
Hypolimnas bolina kezia (Butler, 1877) 幻蛺蝶
幻蛺蝶
琉球紫挾蝶,聯珠擬斑紫蛺蝶,琉球紫蝶,琉球紫蛺蝶,幻紫斑蛺蝶,幻紫蝶

綜合描述

雌雄二型性顯著。雄蝶:頭黑褐色,頭頂有白色斑點,複眼後側輪緣白色。觸角黑褐色,末端略膨大,頂端裸露。口器黑褐色。下唇鬚前伸、黑褐色,背面有白色毛叢、腹面有白條。胸部背面黑褐色,前胸背板有一對白色斑點、腹面褐色,有白色斑點。足黑褐色,有白色條紋,前足跗節癒合、刺狀、被毛。腹部褐色,腹面有兩列白色斑點。前翅三角形,前緣凸、外緣略凹、後緣近直線狀。後翅扇形,翅脈末端略突出。翅背面底色黑褐色,綴具紫色金屬光澤之斑塊,其內有白色、藍色紋,於前翅常呈斜帶紋、於後翅則呈圓形,外側有一列白色小點;前翅亞翅頂有一白色短紋。翅腹面底色較淺,赭褐色,中央有白色帶紋,於前翅為鮮明斜帶紋、於後翅不鮮明,甚至減退,外側斑點較鮮明,有白色亞外緣帶紋及外緣帶紋。緣毛白色鑲褐色。雌蝶:軀體特徵與雄蝶相似,但前足跗節分節、具爪。臺灣常見型之翅膀特徵與雄蝶相似,但僅前翅背面有較寬且界線模糊之紫色斑塊。其他型請參閱「變異」項下之敘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Hypolimnas bolina kezia 上次更新:2022-12-04
其他來源內容
中型蛺蝶。軀體黑褐色,腹側散布有白點。前翅翅端圓弧形。後翅近圓形,外緣略鋸齒狀。翅背面底色黑褐色,雄蝶於前翅外側有一藍紫色斜帶,內有白紋,翅端有小白紋,後翅中央有一藍紫色圓斑,內亦有白紋。雌蝶背面斑紋依不同型而異,有具藍紫色光澤、白斑或紅斑者。翅腹面底色褐色,通常沿外緣有白紋,內側有白色點列,前翅外側常有一斜白帶。後翅中央也常有一白帶。緣毛黑白相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Hypolimnas bolina kezia (Butler) 上次更新:2015-11-24

分布

世界分布:馬達加斯加、東洋區、澳洲區北部、西太平洋。

臺灣分布:見於本島低至中海拔地區,多數離島亦有記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Hypolimnas bolina kezia 上次更新:2022-12-04
其他來源內容
分布於臺灣本島低、中海拔地區,龜山島、基隆嶼、蘭嶼、綠島、澎湖、馬祖、金門、東沙島、太平島等也有發現。臺灣以外廣泛見於東洋區各地、澳洲區北部,西達非洲馬達加斯加。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Hypolimnas bolina kezia (Butler) 上次更新:2015-11-24

形態學

雄交尾器:背兜短而狹窄。鈎突向後漸窄。顎形突向後方延伸,中央部分骨化,具剛毛。囊突長,略與基腹弧等長,前端鈍。基腹弧甚直。抱器寬闊、瓣狀,背側邊緣明顯內凹。抱器內突和抱握鋏合成扁平葉狀構造,後緣鋸齒狀。抱器腹粗壯,末端有一下彎棘刺。陽基軛片狹窄、U字形。陽莖短,甚直,末端斜切。陽莖器長度超過陽莖基2倍。

雌交尾器:交尾囊卵圓形。交尾囊管細長,略長於交尾囊。交尾囊孔板之前陰片形成一對高度骨化之矩形骨帶,由狹窄內橋相連,後陰片形成有皺褶之膜質穹頂。前內骨突棒狀;後內骨突細長,長度超過肛突,甚直。肛突葉狀,前端骨化,後端具剛毛。

變異:在臺灣時可發現翅紋特徵為分布於其他地區之翅紋型的個體,包括前翅背面具鮮明白色斑塊,特徵屬於菲律賓亞種ssp. philippensis之個體、雌蝶亞外緣白色帶紋鮮明,常見於大陸亞種ssp. iacintha之個體,及雌蝶前翅有紅色斑點,可見於大陸亞種ssp. iacintha及承名亞種之個體。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Hypolimnas bolina kezia 上次更新:2022-12-04

尺寸

成蝶前翅長33-53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Hypolimnas bolina kezia 上次更新:2022-12-04

棲地

出現在多種棲地,包括農田,一年多代,成蝶會訪花。幼蟲取食旋花科甘藷、甕菜;錦葵科金午時花、賽葵;菊科之金腰箭等植物葉片。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Hypolimnas bolina kezia (Butler) 上次更新:2015-11-24

關係

寄主植物:旋花科之甘藷、甕菜、海牽牛;錦葵科之金午時花、賽葵;菊科之金腰箭;莧科之牛膝、假川牛膝(杯莧) 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Hypolimnas bolina kezia 上次更新:2022-12-04

週期

本種為一年多代物種,全年皆可見成蝶活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Hypolimnas bolina kezia 上次更新:2022-12-04

系統分類學或親緣關係學

大陸亞種iacintha Drury, 1773 常被拼為jacintha。然而,jacintha直至Westwood (1837) 修訂並再版Drury之著作時才首度出現,依國際動物命名法規之法條33.3 之規定,應視為「不正確後拚寫」。

幻蛺蝶的遺傳已有深入研究,沃爾巴克氏體(Wolbachia)所導致的基因滲漏近年來有許多深入探討。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Hypolimnas bolina kezia 上次更新:2022-12-04

備註

臺灣本島常可發現特徵屬於其他地理族群之個體,顯示臺灣周圍地區之個體可能藉由颱風或季風造訪臺灣。另一方面,特徵屬於臺灣族群之個體有時也見於日本南部島嶼,可見本種移動能力甚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Hypolimnas bolina kezia 上次更新:202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