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ptis nata lutatia Fruhstorfer, 1913

Neptis nata lutatia Fruhstorfer, 1913 細帶環蛺蝶
Neptis nata lutatia Fruhstorfer, 1913 細帶環蛺蝶
Neptis nata lutatia Fruhstorfer, 1913 細帶環蛺蝶
Neptis nata lutatia Fruhstorfer, 1913 細帶環蛺蝶

綜合描述

略有雌雄二型性。雄蝶:頭黑褐色。觸角略膨大、末端具溝槽、頂端裸露。口器褐色。下唇鬚前伸、白色、背面黑褐色。胸部背面褐色,有金屬光澤,腹面白色,有褐色斜帶紋。足白色,末端泛褐色;前足跗節癒合、針狀、被毛。腹部背面褐色,腹面白色。前翅寬闊、近三角形,前緣近直線狀,外緣略凸,後緣內側略突出,翅頂鈍。後翅扇形,翅脈末端略凸出。翅背面底色黑褐色,有鮮明白色斑紋;前翅中央斑列彎曲排列,中室有鮮明長條紋,M2室基部有眉形紋,亞外緣有一列白色小斑、於M3室者格外小型;後翅有兩條鮮明白帶,通常甚細,內側者較粗、頗直,外側者為一列白色斑紋、常減退,兩帶紋間及亞外緣另有二模糊細線紋。翅腹面底色褐色,白色斑紋與背面相似,較鮮明。亞外緣有兩道細白帶,內側者為連續線紋,外側者則成虛線,後翅基部有兩道白色細條,後側者模糊。後翅背面前緣有淡灰色特化鱗組成性標。緣毛黑白相間。雌蝶:形態特徵與雄蝶相似,但白色斑紋通常較鮮明、無性標,前足跗節分節、具爪、無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Neptis nata lutatia 上次更新:2023-04-04
其他來源內容
中型蛺蝶。軀體背側黑褐色、有金屬光澤,腹側白色。前翅三角形,後翅橢圓形,外緣略作鋸齒狀。翅背面底色黑褐色,翅面有白帶、條紋及斑點。前翅中室內有一白條,末端截斷狀。白條外側有一白色眉形紋。白色中央斑列作弧形排列,M3室白斑小,幅度約為CuA1室白斑一半。亞外緣有與外緣平行之白色點列。後翅內側與外側各有一白帶,外側帶於翅脈呈切割狀。翅腹面底色暗褐色,於翅背面白紋相應位置也有白紋。後翅兩白帶間及外緣有白線,外緣線紋雙重。後翅翅基處有兩道白色細條。雄蝶白紋通常較細小,於後翅背面前緣附近有銀灰色及灰色性標。緣毛黑白相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Neptis nata lutatia Fruhstorfer 上次更新:2015-11-24

分布

世界分布:喜瑪拉雅地區、印度、中南半島、巽他地區、小巽他群島、華西至華南、臺灣。

臺灣分布:分布於本島低至中海拔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Neptis nata lutatia 上次更新:2023-04-04
其他來源內容
主要見於臺灣本島低、中海拔地帶,離島龜山島及綠島也有記錄。臺灣以外見於海南、華南、印度、喜瑪拉雅、中南半島、巽他陸塊、小巽他群島等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Neptis nata lutatia Fruhstorfer 上次更新:2015-11-24

形態學

雄交尾器:背兜背側隆起。鈎突細長、頗直,末端有一下彎小勾。顎形突細長、帶狀,中央有小骨盤。囊突短、勺狀。基腹弧彎曲。抱器修長、瓣狀。抱器內突鐮狀,末端有朝上之細反勾。抱握鋏刃狀。抱器腹粗厚。陽基軛片V字形,背端鈍,具剛毛。陽莖末端略上彎。陽莖器長度略與陽莖基等長,末端斜切,向後漸細,末端尖,開口於背側。角狀器為一具棘刺之細骨帶。

雌交尾器:交尾囊卵圓形。花壁為一片寬闊、具細刺之骨帶。交尾囊管短於交尾囊,交尾孔口形成小骨化環。交尾囊孔板於交尾囊孔邊形成弧型骨片。後陰片漏斗狀。後內骨突明顯短於肛突。肛突葉狀、中度骨化、具剛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Neptis nata lutatia 上次更新:2023-04-04

尺寸

成蝶前翅長23-33 m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Neptis nata lutatia 上次更新:2023-04-04

鑑別型特徵敘述

本種與臺灣同屬之近似種相比,白色帶紋通常較窄且白斑紋較小型。此外,本種前翅M3室白斑寬度小於CuA1白斑寬度一半,其他種類則前者大於後者,亦為有用之鑑別特徵。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Neptis nata lutatia 上次更新:2023-04-04

棲地

棲息在多種棲地,包括都市綠地。一年多代,成蝶會吸食腐敗物與吸水。幼蟲取食多種闊葉樹植物葉片,如朴樹科山黃麻、石朴;大戟科刺杜密;豆科菲律賓紫檀、印度黃檀、水黃皮;使君子科使君子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 資料提供:徐堉峰 來源學名:Neptis nata lutatia Fruhstorfer 上次更新:2015-11-24

關係

寄主植物:大麻科之山黃麻、銳葉山黃麻、石朴、朴樹、糙葉樹;葉下珠科之刺杜密;豆科之印度紫檀、印度黃檀、水黃皮、菊花木、大葛藤、山葛;唇形科之杜虹花;使君子科之使君子;蕁麻科之苧麻;錦葵科之臺灣梭羅樹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Neptis nata lutatia 上次更新:2023-04-04

週期

本種為一年多世代物種,全年皆可見成蝶活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徐堉峰、梁家源、黃智偉、沈宗諭 資料提供:臺灣蝶類誌 來源學名:Neptis nata lutatia 上次更新:20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