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雄蟲全長59-62 mm,雌蟲全長56-58 mm。 臉部黃褐色,上額淡綠色有模糊的淡褐色T字斑,複眼淡藍色,合胸淡綠色,腳黃褐色。腹部深褐色,斑紋淡綠色,第二節人面紋額斑與唇斑模糊,眼斑細橫紋狀,鼻斑縱細紋狀,前後各與額斑及唇斑相接;第三~七節背面各有四個一組前後相連的模糊斑紋,其中的背中斑細橫紋狀。雄蟲攫握器深褐色,上攫握器細直而短,約與第九+十節等長。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葉文琪 資料提供:葉文琪 來源學名:Gynacantha bayadera Selys, 1891 上次更新:2014-06-22

分布

本種廣泛分布印度、東南亞及中國華南,台灣本島主要分布在嘉義以南低海拔地區,其它地區紀錄較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葉文琪 資料提供:葉文琪 來源學名:Gynacantha bayadera Selys, 1891 上次更新:2014-06-22

棲地

本種廣泛分布印度、東南亞及中國華南,台灣本島主要分布在嘉義以南低海拔地區,其它地區紀錄較少。成蟲在本島南部幾乎全年可見,常出現在濕生演替後期的草澤地周圍,有濕泥地環境的農墾地或山區溪流也有零星紀錄。傍晚時分常於草叢或短草地低空來回飛行覓食,白天大多躲藏在樹林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葉文琪 資料提供:葉文琪 來源學名:Gynacantha bayadera Selys, 1891 上次更新:2014-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