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ptastrea transversa Klunzinger, 1879

綜合描述

在海流或波浪強勁處群體多呈團塊形,於隱蔽或混濁的海域則呈表覆形。群體由觸手外出芽生殖形成,珊瑚石呈細胞狀排列。口杯多角形,直徑2~9 mm,隔片在近中柱處陡降,邊緣具細小突起;中柱略呈泡狀或膜狀。生活群體常呈棕、綠、黃或淡米色,珊瑚石邊緣呈灰或暗褐色,群體頂端顏色較淺,側邊顏色較深。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戴昌鳳 資料提供:戴昌鳳 來源學名:Leptastrea transversa Klunzinger, 1879 上次更新:2013-11-06

分布

台灣本島及各離島岩礁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戴昌鳳 資料提供:戴昌鳳 來源學名:Leptastrea transversa Klunzinger, 1879 上次更新:2013-11-06

棲地

可在多種珊瑚礁環境中發現,但並不常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戴昌鳳 資料提供:戴昌鳳 來源學名:Leptastrea transversa Klunzinger, 1879 上次更新:201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