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歐洲葉蟎危害初期呈現灰黃色斑點,逐漸變成青銅色斑紋。當高密度危害時候,可使葉片褐化並提早落葉,如在夏季中期危害可導致次年新芽無法正常生發,嚴重者可完全停止發芽。若在夏末被害則可使果實停止生長,影響產量。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楊正澤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anonychus ulmi 上次更新:2021-11-01

綜合描述

雌成蟎體磚紅色,背毛基部白色瘤節。陽莖末端呈S型彎向背面,末端尖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楊正澤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anonychus ulmi 上次更新:2021-11-01

分布

全球廣泛分布,台灣分佈在中部高海拔溫帶果園,西邊最遠到清境農場,東邊最遠至大禹嶺。其他地區如拉拉山的果樹上零星分布。可藉由農業工作人員或農作器具或藉由風力傳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楊正澤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anonychus ulmi 上次更新:2021-11-01

棲地

為溫度果樹主要害物,主要常見寄主作物有蘋果、李、梨、梅、桃等。入侵後危害各種寄主植物造成經濟損失。常 以接穗芽,苗圃枝條及果實上的休眠卵傳播知識界的溫帶果樹栽培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楊正澤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anonychus ulmi 上次更新:2021-11-01

取食策略

取食植物葉片。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楊正澤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anonychus ulmi 上次更新:2021-11-01

平均壽命

生命週期:一年 5-9 代。約 22 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楊正澤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anonychus ulmi 上次更新:2021-11-01

引進途徑

約於1970年代引進台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楊正澤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anonychus ulmi 上次更新:202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