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外形為紡錘狀,體長約190微米,背盾板前葉突二裂,背剛毛瘤位於背盾板後緣,背剛毛向後伸展,雌性蓋表面具有縱脊,羽爪單型、七裂。
行卵生,吸食玉山箭竹葉片汁液為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黃坤煒 資料提供:黃坤煒 審訂:黃坤煒 來源學名:Tetra yushania Huang, 2001 上次更新:2013-11-06

分布

台灣山區有玉山箭竹分佈的地區皆可發現本種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黃坤煒 資料提供:黃坤煒 審訂:黃坤煒 來源學名:Tetra yushania Huang, 2001 上次更新:2013-11-06

形態學

背盾板具有前葉突,背盾板網紋為顆粒狀,中線消失,側中線及亞中線完整;背剛毛瘤位於背盾板後緣,背剛毛向後伸展;基板有光滑;羽爪單型、七裂;性蓋有縱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黃坤煒 資料提供:黃坤煒 審訂:黃坤煒 來源學名:Tetra yushania Huang, 2001 上次更新:2013-11-06

尺寸

雌性體長160~223,背盾板長31~40、寬 42~61,背剛毛長9~16,性蓋板寬19~24、長11~18;雄性體長131~182,背盾板長26~32、寬 37~51,背剛毛長10~13,性器寬13~20、長6~8。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黃坤煒 資料提供:黃坤煒 審訂:黃坤煒 來源學名:Tetra yushania Huang, 2001 上次更新:2013-11-06

鑑別型特徵敘述

本種因背盾板前葉二裂,而與其他種類明顯不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黃坤煒 資料提供:黃坤煒 審訂:黃坤煒 來源學名:Tetra yushania Huang, 2001 上次更新:2013-11-06

棲地

亞高山針葉林群系、上部山地植被帶及下部山地植被帶;屬於高山溫帶海洋性夏涼氣候(HDob)、亞熱帶夏季濕潤炎熱氣候(Cfa)及山地亞熱帶夏季濕潤涼爽氣候(GCfb)。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黃坤煒 資料提供:黃坤煒 審訂:黃坤煒 來源學名:Tetra yushania Huang, 2001 上次更新:2013-11-06

播遷

當食物不足或葉片衰竭時,可以近距離依靠爬行至臨近葉片或附近植株上;長距離則靠風力、氣流隨機擴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黃坤煒 資料提供:黃坤煒 審訂:黃坤煒 來源學名:Tetra yushania Huang, 2001 上次更新:2013-11-06

取食策略

寄生植物,以刺吸式口針吸食葉片營養;卵生,雄性產下精苞,雌性以性蓋拾取置放於儲精囊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黃坤煒 資料提供:黃坤煒 審訂:黃坤煒 來源學名:Tetra yushania Huang, 2001 上次更新:2013-11-06

關係

棲息於玉山箭竹葉片背面,多在葉中脈附近吸食枝液及活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黃坤煒 資料提供:黃坤煒 審訂:黃坤煒 來源學名:Tetra yushania Huang, 2001 上次更新:2013-11-06

疾病與寄生蟲

會被細菌及真菌寄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黃坤煒 資料提供:黃坤煒 審訂:黃坤煒 來源學名:Tetra yushania Huang, 2001 上次更新:2013-11-06

行為

自由於葉片背面活動、取食,沒有明顯的種內競爭,當棲息的植株不適合生存時,會自行爬行至相臨或附近的植株上,或爬行至葉片末端,以體末的吸盤將身體立起,或者雌性個體聚集成球狀,待風起隨風而飄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黃坤煒 資料提供:黃坤煒 審訂:黃坤煒 來源學名:Tetra yushania Huang, 2001 上次更新:2013-11-06

週期

生活史以季為單位,一年可能2~3週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黃坤煒 資料提供:黃坤煒 審訂:黃坤煒 來源學名:Tetra yushania Huang, 2001 上次更新:2013-11-06

生命週期

卵、第一若蜱、第二若蜱、成蜱。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黃坤煒 資料提供:黃坤煒 審訂:黃坤煒 來源學名:Tetra yushania Huang, 2001 上次更新:2013-11-06

繁衍

卵生,受精卵孵化成雌性,未受精卵孵化成雄性的單產雄生殖法(arrhenotoky),行間接生殖,雄性產下精苞待雌性拾取,當第二若蜱期的雌性將孵化時,成熟雄性受其費洛蒙吸引,會聚集在其四周產下精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黃坤煒 資料提供:黃坤煒 審訂:黃坤煒 來源學名:Tetra yushania Huang, 2001 上次更新:2013-11-06

演化

本分類群可能是節蜱中較進化的一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黃坤煒 資料提供:黃坤煒 審訂:黃坤煒 來源學名:Tetra yushania Huang, 2001 上次更新:2013-11-06

效益(利用)

目前尚無利用價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黃坤煒 資料提供:黃坤煒 審訂:黃坤煒 來源學名:Tetra yushania Huang, 2001 上次更新:2013-11-06

備註

48雌6雄,存放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NMNS)
1雌,存放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NMNS)。本種屬於節蜱總科、節蜱科、四節蜱屬。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黃坤煒 資料提供:黃坤煒 審訂:黃坤煒 來源學名:Tetra yushania Huang, 2001 上次更新:201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