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本種體長約2.5-3.5公分左右,但大部分的腳末節細長,會超過身體長度。體深褐色,體型大與背部有三角形的紅色節塊是主要辨識特徵。腳則為紅褐色。口器突出,明顯可以觀察到大顎、顎足等結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李政締 來源學名:Thereuopoda clunifera Wood, 1862 上次更新:2015-04-13

分布

在台灣森林及山區相當常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李政締 來源學名:Thereuopoda clunifera Wood, 1862 上次更新:2015-04-13

棲地

大蚰蜒的腳細長,移動速度飛快,但相當脆弱,遭到人類捕捉時幾乎都一定會造成腳部的斷損。因此觀察時應避免使用任何工具直接捕捉。以驅趕方式將蚰蜒趕入觀察箱中是對本種傷害最小的捕捉方式。蚰蜒為夜行性動物,加上大多活動於野地,因此即使數量很多,但大多數民眾對本種仍不熟悉。主要棲息在潮濕樹林內,夜間於地面活動覓食。偶爾會爬到低矮草本植物上搜尋獵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生命大百科 資料提供:李政締 來源學名:Thereuopoda clunifera Wood, 1862 上次更新:2015-04-13